补锅、制竹筷、修钢笔……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些传统老行当已经毫无竞争力,但从文化角度来看,一些稀缺的文化资源失去确实可惜。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奉化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在代表团驻地接受采访时说,国家应该从宏观方面着手,加大保护老行当的力度。
老行当是指曾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由于现代替代产品的冲击,如今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一些传统手工艺。比如锔碗,补锅,制竹筷,修钢笔,锡匠,铜匠,打铁,捏面人,画糖人,藤编,银匠,篾匠,裁缝,刻章,修表,剪纸,箍桶,钉秤,织补,铲刀磨剪子等。
傅企平说,有些老行当和旅游等结合起来,成了旅游特色产品,迎来了发展良机,如无锡非遗项目中名声最响的惠山泥人。但是总体上这些老行当目前基本上处于惨淡经营的境地,从业人员老化严重,老行当经济效益微薄,年轻人不愿意接过老前辈的接力棒,一些老行当面临失传的危险。
“传统老行当的淡出,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随着替代产品的不断出现,价廉物美的替代产品不断冲击着传统老行当,直至最后消失。”但是傅企平认为,一些稀缺的文化资源就这样悄然逝去实在可惜。
傅企平建议,进行摸底调查,摸清我国各地区老行当的家底。在调查过程中,对每一种老行当以文字、照片、录像等形式加以存档,以备查阅;对一批老行当的老艺人给予经济上的补助。由于经济效益很低,现在从事老行当的老艺人基本上是凭着热心在做,年轻人基本不愿意做;选择一批老行当做重点保护,如剪纸、手工造纸等;在中小学开设手工课程,选择做面人、吹糖等老行当,在学生层面加以传承和发扬。
来源:新华网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