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实景演出《印象丽江》
皮影动漫
侗乡农民画
从1月初到2月底,中国31个省区市陆续召开“两会”。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文化改革发展不仅成为重要议题,更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亮点,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从地方“两会”看,中国文化改革发展已经启动了新一轮布局,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文化强国”策略也渐渐展开蓝图。
京沪粤引领风骚
北京、上海和广东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最快的三个地区。
北京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上海提出要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大力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弘扬都市文化品格;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1/4的广东省,则明确要“全面推进文化强省的建设”。
京沪粤在政策上也各有侧重。北京今年的大动作是统筹政府资金100亿元人民币,支持文化创新和重大文化项目。上海则提出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广东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开始构筑“文化民生”,开展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试点。
东部重“搞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并且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对此,各省区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有体现,尤其是东部地区,结合本身的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更突出体制机制的“放开”和“搞活”。
上海市除了放开市场,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创产业,还将在转制文化企业实施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和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并且试行公共文化设施和项目委托管理,创新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运营机制。江苏省将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深度融合。广东省根据自身的产业优势,提出建设文化会展、交易和投融资三大平台,创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
西部重“特色”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规范建设一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这是《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上充分凸显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重庆市突出传承巴渝历史文化,重点抢救保护革命遗址、抗战遗址、统战文化遗址。甘肃将重点支持香包、刺绣、皮影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和砖雕、葫芦雕刻、花儿会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发展。内蒙古、宁夏、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则提出在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创新发展。
对GDP贡献不断上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15年,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5%,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产值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上升。《2012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3.9万亿元,占GDP比重将首次超过3%。
从目前看,到2015年,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最大的地区是北京,将占15%。上海占12%,云南占8%,湖南和浙江占7%,广东占6.5%。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多数地方的文化产业产值增速大大超过了GDP增速。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