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改”让农民“穿着衣服”进城
【会外连线】成都市双流县兴隆镇保水村居民汤炳琼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家名叫“玫瑰园”的农业休闲庄接待部主管。住在一个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社区的她,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晚在家上上网,每月从银行卡里“领取”工资和奖金,每年还要到村上领取一笔土地出租的收益……
她告诉记者,两年前之所以愿意进“城”,最关键的原因并不是方便和设施齐全,而是因为双流县为她颁发的四个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和《集体资产股权证》。她说:“有了这几个证,她到哪儿,村里的地少不了她的。”
【代表解读】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传敏说,自2007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市创造性地展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统筹城乡改革推向了“深水区”。汤炳琼所在的兴隆镇就是成都市首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镇,早在2008年3月就逐步将“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权、农房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用权属证的形式确权到户,使之成为农民明确、法定的资产。这项改革不仅实现农村资源向资本的转变,也为农民带着土地“进城”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构建“保障网”为进城农民“兜底”
【场外连线】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的胡征秀,是成都市第一批领取农村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她说:“没想到我这个失去农民也能领上这份钱。年纪越来越大,但有了养老金,心里可踏实了。”在政府部分补贴的政策引导下,红砂村农民分别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
【代表解读】孙传敏代表说,如何让进城的农民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能力享用城市化的教育、医疗、生活等资源,避免出现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生活无继而影响社会稳定,便成为摆在成都市户籍改革面前一大问题,这也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成都市也在积极为进城农民的构建起一张“保障网”为他们兜好“吃饭”和“看病”两个“底”。
来源:新华网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