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教育免费 奠基民族复兴

2012-08-09 08:38:47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将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这彰显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直面教育投入相对不足问题,加大投入、加快节奏的决心。

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义务教育用三年的时间,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全过程:

——2006年春季,国家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4800多万学生学杂费;对353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其中680万名寄宿学生获得生活费补助。西部贫困学生成为优先品尝“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受益者;

——2007年春天,“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从西部推广到中东部地区。这意味着这项政策实现了对全国40万所农村中小学的近1.5亿名学生的全面覆盖;

——2008年春天,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6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进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试点;

——2008年秋天,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三年四大步,中国政府努力实现了“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的宏伟目标,兑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的庄严承诺。

我国在确立义务教育制度22年后,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真正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一项好政策就是一片阳光。

“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

“自古读书需缴费,而今上学不花钞”。

……

这是穷人家的孩子从心底最深处唱出的歌谣。

歌谣中,一个讯息传来:教育免费政策,顺民意、惠民生,温暖到老百姓的心坎儿上。

教育免费,走出一条“大国办大教育”的中国特色之路

对于政府来说,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首先就是承担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

从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生,到中等职业院校的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再到高等教育部分师范院校的学生,短短几年,我国教育免费的惠民政策,从点及面,覆盖人群越来越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这对人民群众来说,是鼓舞人心的好事,对于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保障来说,则是巨大的挑战。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大国办大教育,是魄力,更是挑战。

大国办大教育,需要非同寻常的决心,更需要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为此,国家通过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努力实现占GDP4%目标,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鼓励社会捐赠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切实增加投入,做教育免费政策的坚强基石和强大后盾。

以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为例,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仅2011年,中央财政便安排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资金49.6亿元;

再以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免费政策为例,从2007年秋季入学新生起,国家在6所教育部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仅2011年,就有4.82万人获得师范生免费教育,中央补助资金5.35亿元。

据统计,10年来,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约5000多亿元。从教育投入总量看,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02年的548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6万亿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幅约17%。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经过多年努力,4%的目标终于顺利实现,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科学规范的教育投入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公共教育的提供变得更加公平。一个公共财政体系已经建立以满足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城乡和区域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被缩小。这些都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是世界银行对我国“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评价。

“中国用22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这对于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来说,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是对世界全民教育的重大贡献!”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评价!

中国人有理由骄傲:我们走出了一条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大国办大教育”的中国特色之路!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