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硕果累累

2012-06-05 09:47:09 来源:光明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构筑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夯实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基础

最近,记者在中国人民大学旁听了一堂哲学专业本科生的“哲学原理”课。老师讲得带劲,学生听得认真——这是记者的突出印象。主讲教师罗骞告诉记者,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给比较沉闷的哲学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既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说服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本教材带活了一门课,这是许多高校教师在使用工程教材后的共同感受。

教材编写一头连着理论研究,一头连着教学实践。教材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也是工程成果转化应用的关键环节。工程咨询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科扬认为:“教材的主要对象是当代大学生,因此不仅要提供学科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他们的思想,以造就和培育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目前,工程第一批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政治学概论》、《法理学》、《社会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文学理论》、《史学概论》以及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批重点教材《西方政治思想史》、《世界经济概论》、《西方经济学》、《宪法学》、《西方哲学史》、《军队政治工作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第三批重点教材《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资本论〉导读》、《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中国哲学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近代史》以及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均已出版并投入使用。一个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反映各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几年的实践,工程逐步形成了科学的教材编写机制、严格的审议审看机制、规范的编辑出版机制。教材编写课题组、高校一线教师、各主管单位、工程咨询委员会、工程办公室,各个环节分工明确、密切协作,每部教材都坚持对中央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原则,反复修改、千锤百炼,从教材提纲的征求意见和修改审定,到教材初稿的撰写和统稿修改,再到教材编校审核和正式出版,严格按程序运行,从而确保了教材编写的进度和质量。

在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的同时,学科体系建设也取得重要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设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6个二级学科。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硕士点13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近600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为骨干,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已经形成,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学科支撑。在工程的推动下,中央党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许多高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马克思主义学科一度弱化的倾向得到根本扭转,为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不断深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最近,来自全国高校的100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南昌航空大学就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经验进行研讨交流。“学生愿意听了,老师喜欢教了”,这是思政课教师的普遍看法。大家反映,高校思政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从教材到教学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2004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加强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及改进宏观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在几年内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2005年1月,思政课由原来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2006年9月起,4本新教材陆续出版并在全国大学生中使用。2010年,中央批准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调整后的5门新课程教学大纲有的已于今年春季学期使用,有的即将在今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

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体现出鲜明特点,知识含量丰富、体例结构合理、语言表述准确,无论是感染力还是说服力都明显增强了。长期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培超深有感触:“新教材的使用,加上思政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结束了思政课教师的‘漂泊’状态,使他们有了‘家’的感觉。”目前,高校思政课一度弱化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任课教师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事思政课教学30多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锡喜说,中央的重视和工程采取的有力措施,进一步坚定了他“以此为业、以此为生、以此为荣”的人生信念。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工程组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培训,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评选4门课的“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最大限度地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从2007年起,中宣部、教育部连

续举办32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3000多人。今年2月至6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组织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5门课程任课教师全员示范培训,培训近千人。工程还编写印发了大量相关教学参考资料,提供了一大批有参考价值的权威书籍和影像资料,帮助广大教师开阔视野和眼界。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告诉记者,经过各方面多年努力,高校思政课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意度明显提高,任课教师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加大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力度,为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进行了77次集体学习,工程专家先后有26人次担任讲解。目前,工程专家任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有40多位,任地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就更多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八年来的积极探索,工程坚持在出成果的同时出人才,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学贯中西、勇于创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已经成为培养理论骨干和拔尖人才的重要基地。

胡锦涛同志强调:“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目前,工程已组建160多个课题组,直接参与工程的专家学者3000多人,间接参与的有数万人,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重要领域。工程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才管理和培养模式,很多学者在这里锻炼成长、增长才干、贡献智慧。

依托课题是工程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工程始终把培养理论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把课题立项与凝聚人才结合起来,把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在课题组组成上,打破部门和单位界限,来自高校、党校、社科院、军事院校和政府实际部门的理论工作者合力攻关;打破年龄界限,老中青相结合,资深专家对中青年骨干传帮带。工程特别注重对中青年理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在政治上严要求,在学术上高标准,在工作上压担子,努力使他们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于姝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在京开幕

北京健美锦标赛 男女选手秀肌肉拼线条

中国国际机器人展在沪举行

联想控股上市庆功宴在京举行

精彩热图

2015ChinaFit健身大会在京举办

斋月里的穆斯林

陶喆召开记者会 首度承认婚后出轨

城里人又来虐单身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