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人物更需注重言行
“太蔟”几条微博之所以引起热议,与孙文俊的“哈工大教授、科普作家”身份不无关系,网络转载、评论,也多以“哈工大教授”吸引眼球。那么为人师表、受人尊重的大学教授,在网络上发表类似言论究竟是否适宜?
微博网友“逆流沙”说:“没有任何的实际研究作为验证,对一个你根本不擅长的领域提出这样的观点,真的具有科学性吗?以偏激的语言攻击诋毁一个群体,这种行为本身就事缺乏人文素养的表现。”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的一名学生认为,孙教授在管理学院任教,本身就是亦文亦理的专业,作为社会地位很高的教授、学者,发表这样的言论有些不负责任,除非他想借机炒作。“现在利用微博哗众取宠出名的人太多了。”这位同学说。
“没有‘文史哲’,理科也会迷失方向。许多科学家对自然科学问题认识到一定程度,他的哲学水平也非常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理科教授说,“对于这种内容低劣讨论,不要参与为好。”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师孙洋认为,在以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报纸”、“电视台”。“太蔟”有发表意见的自由,但作为公众人物,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