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人文社科成果价值,谁说了算

2012-05-14 08:36:25 来源:光明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人文社科成果价值,谁说了算

漫画:朱江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项研究成果是不是有价值,它的学术贡献有多大,由谁来评判?用什么尺子来衡量?如何衡量才科学?“不是评奖,而是评人”,“不是突出学术,而是社交公关”,“近亲结派,举内排外”……近年来,在各种学术评价中,重人情拉关系、本位主义、门户之见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评价主体缺失、评价标准含糊、评价过程不透明等问题亟待根本扭转。

前段时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发布,再度引发热议。如何从根本上改进学术评价机制?华东师范大学早在十年前就着手酝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思勉原创奖”引起越来越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用“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评奖

2011年9月,在全国首届“思勉原创奖”的终评现场,一位旁听的青年学者用“严苛不逊诺贝尔奖”来评价“思勉原创奖”。

这并非少数人的溢美之词。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是首届“思勉原创奖”评审专家委员会的20位专家之一。他说:“‘思勉原创奖’实践了新的评审制度,无疑是一个创新。整个评审过程全部公开,任何人在事前或评审过程中均无法操纵,极大地体现了学术评审的公平合理精神。”

教育部社科司有关负责人在听取评奖准备工作的汇报时感叹道:“这样严肃、认真的评审机制,无疑对端正学术风气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是怎样一个“严苛”的奖项?能否匡正现今学术评价的种种弊端?

时任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的许红珍参与了这一奖项从最初酝酿到落地的全过程。她告诉记者,早在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在落实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时,针对我国学术研究创新性不足的现状,就萌发了设立“原创奖”的想法,“学术评价机制的创新与学术创新同样重要,没有评价机制创新的土壤,学术创新之树将难以枝繁叶茂。”

历经6年的反复讨论、演练和不断补充修正,2008年“原创奖”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首次评审。三年后,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吕思勉先生命名的“思勉原创奖”,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开始面向全国组织评选,力求填补我国人文社科领域长期以来缺少权威奖项的缺憾。

在评选机制和方法上,“思勉原创奖”环环相扣、严谨周密,对以往有些评选作出了有力反拨:

首先,邀请20位文史哲著名专家,每人推荐一项原创性成果,以“观点新颖、见解独特、填补空白、载入史册”为标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示;随后,在全国范围内随机邀请100名同学科学者实名填写问卷,问卷范围包括“对本成果的了解情况”、“该成果研究工作中的新意所在”、“该成果的学术水准”等10个问题,以此调查其在同行中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此外,文史哲各学科各请5位专家共同审读并给出独立评判,反映该成果在专家心目中的创新程度。这些评价意见最终都以实名的形式送到评审现场作为参考,再由20位评审专家打分,平均分前5名者获提名奖,再经过票选,获三分之二投票通过者才能最终获奖。

有意思的是,终评现场也向青年学者、学生和媒体开放,旁听者可与评委互动,发表意见,整个评审过程无一不公开,无一不透明,全部采取实名制,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既防止参与评审的学者因为匿名而“太随意”,也杜绝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贵州遵赤高速塌方已致3人遇难

广西小伙用狗拉车携患病女友游中国

延安一商场送礼品 百余市民争抢被挤哭

郑州一火锅店墙挂百万元作举报奖

精彩热图

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件36位遇难者名单全部核实并公布

哈尔滨仓库大火已造成5名消防员遇难 14人受伤

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开设悼念通道

哈尔滨一仓库发生火灾 持续燃烧4个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