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强、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小病也到大医院看,使大医院人满为患,从而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构建基层优质医疗服务网,是联结医改各项重点的重要纽带。
李克强副总理在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医改的决策部署,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使医改深入城乡社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李克强强调,当前医改要把强基层摆到突出位置。
把强基层摆到突出位置,就必须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现在我国卫生事业“基层不强、小病大看”的状况尚未扭转,基层医疗机构薄弱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我国三年医改的实践和国际经验均表明,把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放在基层,既能体现预防为主、方便居民防病治病,又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把强基层摆到突出位置,就必须做到工作重心下沉,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各级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要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模式,引导基层机构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在健康管理、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中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实践证明,通过提高基层看病报销比例、加强宣传引导等多种措施,可以有效地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城乡居民看病不出社区、不出乡村,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就医的首选之地。
把强基层摆到突出位置,就必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建设。要继续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提高基层规范化服务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在农村地区支持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在城市支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硬件建设关系重大,既能有效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又可以强化疾病预防。
把强基层摆到突出位置,就必须在软件建设上下更大功夫。要把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作为关键举措,通过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执业医师招聘和设置特岗等方式,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全科医生是看病的“多面手”,在基层尤为缺乏。目前,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有了更高要求,需要足够数量的全科医生提供服务,必须下大决心加以培养。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医疗人才向基层流动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和柔性流动机制,应该鼓励大医院退休医生到基层和农村执业。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医务人员,应该落实津贴政策或给予必要补助。
把强基层摆到突出位置,就必须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三年医改的实践表明,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落实补偿机制,对保障机构正常运行、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等都十分重要。基层机构过去药品加成一般较多,现在实行零差率销售,会出现较大的收支缺口,这个问题需要妥善解决。对保障运行所必需的缺口资金,应纳入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中统筹解决,并探索采取医保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补充,由财政承担“兜底”的责任,以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不破。
把强基层摆到突出位置,就必须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增强基本医保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激励约束作用。要积极推广医保就医一卡通,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即时结算,完善医保关系转移结算政策,推进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加强基本医保基金收支管理,方便基层参保人员就医结算。要进一步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病组)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疗保险对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增长的制约机制,将医疗费用和个人负担控制情况列入医保分级评价体系,促进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控制医药费用、规范服务行为,引导合理就医。
来源:中国改革报 编辑:张少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