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色调的“十二五”医改将给民众带来更多希望、解决更多困难,如实现跨省异地即时结算,降低支付比例、提高补助标准、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全面覆盖、增加慢性病和儿童用药品种,以及无负担能力的病人发生急救医疗费用通过医疗救助基金、政府补助解决等等,这些都让广大老百姓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和依托。
上述这段文字援引自人民网今年3月26日发表的题为《医改带来更多温暖》的网民评论。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规划》)今年3月21日正式对外颁布以来,引发媒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
改革步入“深水区”要啃三大“硬骨头”
各大媒体和相关专家指出,《规划》在对过去三年医改工作评估和总结的基础上,围绕健全全民医保、巩固完善基层医改和公立医院改革三条主线深入推进,改革路径逐渐清晰。与第一阶段医改方案相比,第二阶段显然是在“啃硬骨头”。
首先,医保重点将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媒体指出,过去三年医改,最大的成绩是初步建立了全民医保制度。《规划》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重点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中国财经报》等媒体分析,今后4年,基本医保参保率将再提高三个百分点;同时政府对医保的补贴继续提高到人均360元,住院费用医保支付比例达到75%左右,门诊费用医保支付比例提高到50%以上,城乡保障水平差距将明显缩小。《南方日报》等媒体指出,对于老百姓关心的“看病贵”问题,《规划》给出了一个“倒逼方法”———医保部门对医院采取单病种或医疗费总额“包干制度”,超额由医院“买单”,逼医院自己想办法节省医疗费。《人民日报》等媒体指出,针对百姓最怕的“生大病”,《规划》明确提出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取消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和救助比例,进一步拓展重大疾病保障病种范围。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指出,《规划》提出2015年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以及初步实现跨省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这意味着流动人口看病就医的麻烦,将在“十二五”期间有所缓解。
其次,基层医改仍是重点。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指出,基层医改实现了两大根本性转变:筹资机制从以药补医转为多方筹资、功能从重医轻防转为以预防为主。《规划》提出持续扩大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发展。《健康报》指出,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繁多,但部分患者仍然感到不够用。《规划》的发布使基本药物年内扩容成定局。腾讯网指出,《规划》要求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向下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向上鼓励引导基本药物制度实施。
其三,公立医院改革直面难点。媒体和相关专家指出,公立医院改革受盘根错节的利益牵扯,最复杂、最困难,在医改第一阶段未能真正触动,在未来四年有了新的切入点,将由局部试点转向全面推进。一是首次明确政府办医责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认为,《规划》直面难点、没有躲闪,提出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将“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作为一项关键内容。二是一改过去“给政策不给钱”的做法。《中国青年报》认为,补偿机制一直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难点和热点。打破以药补医旧机制,让医院走上新轨道,一直是人们的期盼。《规划》规定,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三是确定县级医院改革为突破口。《国际金融报》等媒体指出,《规划》提出未来4年将以县级医院改革为重点,切入破题。同时县级医院改革路径也已明确,将通过综合改革逐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到2015年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四是明确限制县级以上医院扩张。《国际金融报》指出,对于县级以上的大医院,《规划》鲜明提出“限制扩张”的思路,包括禁止公立医院举债建设,控制公立医院非基本医疗服务。五是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指出,针对目前一些市县医院的“院长兼局长”现象,《规划》明确提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六是公立医院存量改革值得关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国恩认为,对于改变公立医院的既有格局而言,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突破存量改革。《规划》提出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实际上是引导社会资本针对医疗资源存量所进行的改革。七是“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是一大新意。李玲指出,这在以前文件中没有提过,然而却非常重要。医改不仅仅是花钱的事儿,投入重在创新机制。有了新机制,上了新轨道,老百姓得到了真实惠,钱才花得值。
统筹推进七项改革五大保障更有力度
《规划》提出统筹推进七项相关领域改革,采取五大措施保障强有力地实施《规划》,各大媒体对此予以积极评价。其中,新华网等媒体认为,明确提出后四年医改投入的力度和强度均要高于前三年,是《规划》最大的亮点。此外,以下亮点也备受关注:
一是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李玲认为,《规划》关于“进一步增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政策的协同性”的提法非常有指导意义。目前,医改的各项工作都在分头推进,让各项政策形成合力,共同向好的方向发展,实在是一件大事。
二是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商联医药业商会主任殷海峰表示,未来四年市场集中度至少还要提高近7个百分点,将有一大批中小药企要被重组或淘汰。腾讯财经分析,“以药补医”的破除,一方面有利于理顺行业产业链条,具有现代物流体系的流通龙头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随着行业灰色地带的厘清,药品的质量、疗效将成为其核心竞争优势,这将有利于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拥有优秀产品的研发型企业优先获得发展。
三是首次明确提出民营医院市场份额。《健康报》等媒体认为,对于备受关注的多元办医,《规划》除了给出政策支持外,还首次明确提出了民营医院市场份额: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
四是发挥医务人员改革主力军作用。《21世纪经济报道》认为,与前三年方案不同,实施方案在“增强执行力”部分特别提出“发挥医务人员改革主力军作用,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
改革方案亟待落实社会各界积极建言
媒体刊发报道指出,《规划》是好的,但关键是贯彻落实和执行。
一是增强政策理解力、提高地方执行力。英国Intertek天祥医学检验所总经理陆培认为,从《规划》的内容来看,中央政策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最后能达到怎样的效果,与当地执行机关的水平和其对政策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
二是制定扶持社会办医的实施细则。天津麦德森生物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执礼认为,目前已经出台的民营医院扶持政策已经很多,但落实情况并不好,比如民营医院普遍规模比较小,相关政策过于一刀切,国家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制定更详尽的细则。
三是调价决策要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南方日报》报道说,提高诊疗费、手术费“引发市民忧虑”,担心会不会导致“按下葫芦浮起瓢”,“拆东墙补西墙”?一减一加,医疗负担还是一样重?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位专家表示,《规划》已明确提出医疗技术收费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有关部门应针对市民的担忧加大政策解释和宣传力度,在作出调价决策时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
四是加强国有卫生资产保值增值管理。《南方日报》指出,公立医院的改制涉及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建议,参考国企改革,成立国有卫生资产管理委员会,针对国有卫生资产进行管理。
五是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更有利于控制费用和提高质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栾建议,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这些打包付费机制,这样做不会降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水平,也能保证患者就诊质量。中银国际研究所王军认为,相比单纯的降低药品价格,支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更有利于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控制,但其效果将取决于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执行力度。
来源:中国改革报 编辑:张少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