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路死”是城市的底线
最近一北一南两件事让喜欢在街上溜达的人心惊肉跳:一是北京的杨女士走在人行道上,突遇路面塌陷,掉进热水坑身亡。另一件事是因天降大雨,海口市某公交站点的一个广告牌发生漏电,导致一名中学生触电死亡。
网民叹息:事故复事故,事故何其多。不“走路死”是城市的底线!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10日在其官方微博上称,经初步调查认定,“这是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事故也许只是一个小事件,但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这样的悲剧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痛。
事故发生之后,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一个流水线式的处理过程:认定事故性质,“捂得住”的就推出临时工,“捂不住”的则裁撤责任领导,以待日后无痛复出。这样的处理过程,救得了眼前的急,却断不了日后的痛!如此这般好了伤疤忘了痛,那痛迟早还会继续生。
国际化大都市不是用高楼大厦堆出来的,是居民的生活感官体会出来的,是极端天气下城市运行是否依然安全检验出来的:从不让居民“走路死”,到暴雨不现涝景、大风无高空坠物、大雾不成“堵城”,这些都不是高要求,只是底线。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孩子的家长往往会以孩子的视角来审视一下房间,哪里有锐角,哪里可能滑倒。城市的管理者需要换位思考,希望他们能够走出座驾,以草根的视角来走一走看一看,街头巷尾,哪里可能留有安全隐患。城市建设不能光有一日千里的热情,更应具备“一管百年”的思维。城市建设者要摆正思维,从城市的良心做起。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姝楠
相关新闻:
锁定全国免费景点 不花钱看城市另一面(图)
“十二五”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
赴台游成本面面观:试点城市机票价格明显上涨
“十二五”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