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装满城乡的菜篮子。菜篮子联着农田,也联着国家经济大局。近一年来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与农副产品供应紧张有关。农业大市,不仅要关注自家的菜篮子,而且要关注全国的菜篮子,这也是一种责任。这些年来,我们千方百计推行农业结构调整,为全国的菜篮子做了很大贡献。首先是推动种植业结构向果、蔬调整,推广间作套种,着力增加农业产出。我市土地的综合复种指数连续多年超过270%,相当于在绝大多数耕地上实现了一年三熟。除保证了粮食生产外,油料年产30万吨以上,2010年超过36万吨,居全省第五,大豆30多万吨、蔬菜800多万吨、水果近40万吨,均居全省前列。其次是推动大农业结构向畜牧业调整,多产肉、蛋、奶。我们于2008年开始实施“畜牧业推进年”活动,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设立了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达到标准化生产要求的养殖场区进行奖励。目前这项工作已连续实施了三年,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全市建成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区1436个,其中11家规模养殖企业成为全国首批畜禽规模标准化示范企业;2010年肉类产量达到67.6万吨、禽蛋年产23万吨、鲜奶10万吨。农业结构整增加了农业产出,丰富了农产品供给,也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依靠正确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技术投入,不断增加农产品产出,保证城乡菜篮子安全。
3、撑起农民的钱夹子。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生产风险大、比较效益低,加上农民整体文化技术素质低,农民创业增收的渠道少,多种因素交织,使农民增收比较困难。近些年,我们为增加农民收入采取了不少措施,第一条就是前面提到的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一亩园,十亩田”,加上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去引导,这一条是农民最易走的致富路。第二条是发展畜牧养殖,我们的口号是“抓畜牧,富百姓”。 2010年全市畜牧业实现总产值169亿元。全市农民平均大致能从养殖业获得1500元的收入。可以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我们实现了“粮袋子、菜篮子、钱夹子”三兼顾,一举多得。第三条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周口规模以上工业超过70%的产值和增加值来自农产品加工,全市9个全国驰名商标中有6个来源于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来自农产品加工企业,2010年表彰的3个周口市首届市长质量奖有2个来自农产品加工。这些企业一方面为大量的农产品找到了销路,还安排近60万产业工人,多数都是农民工,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工资性收入。这几年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也使周口工业的“摊子大了,个子高了、名字响了,品质好了,牌子硬了”。第四条是支持农民外出务工。一方面建立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周口每年组织开展“暖流行动”、“春风送岗位”、农民工服务月、专场招聘会、劳务对接等活动;另一方面,以“优质农村劳动力输出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职教攻坚,建设职教园区,全市职业教育机构已有200多家,每年的培训能力超过15万人次,其中学历职业教育机构有89所,年招生48525人,在校生近11.3万人。同时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等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各类培训计划,举办诸如“华硕班”、“富士康班”、“防腐防水班”、“物流班”、“家政服务班”等特色班级,发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培育发展周口劳务品牌,推动劳务输出不断由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近几年我市外出务工人数在270万人次左右,年收入197亿元,为全市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086元。“十一五” 期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276元增加到2010年的4270元,年均递增13.4%。虽然收入总量仍然偏低,但这几年的增长并不慢,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努力下去,我们农民的钱夹子肯定会越来越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