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专题>2011专题>新闻媒体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回家过年
民俗民风欢度春节 红红火火过大年
2014-02-07 16:40:34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民俗民风欢度春节 红红火火过大年

2月3日,享受春节长假的游客正在滑雪场滑雪。当天,张家口崇礼县各个滑雪场迎来了春节期间游客滑雪最高峰。记者看到,长城岭滑雪场服务大厅内登记、办卡、租装备的游客都排起了长龙,早上九点左右已经有不少游客开始体验在寒风凛冽中滑雪的快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期间,浏览阅读王安石这首《元日》,感想特多,浮想联翩,王安石这首诗词形象的描绘出北宋时过年的情景,也点出了过年的民风、民俗习俗——放鞭炮与挂桃符。但时过境迁,千年已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年习俗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我们仍然保留着中华民族民俗民风优良传统,但是不管过年以何种形式呈现,不变的却是春节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和民族情感——团圆、温馨、祥和、平安、喜庆。今天,我们不免走进2014年春节,以回顾的形式,来展示,话年俗,说民风,再在一起共同欢度2014年春节。

话年俗:看看过大年的一些民俗

除夕:熬夜守岁贴春联。 除夕,也就是年三十,又叫团圆夜。这一天,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一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吃了年夜饭,在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夜,全家老小都一起通宵不眠,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与此同时,在除夕这一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贴春联,北方俗称贴对子。春联,是春节的吉祥物,是由古代驱邪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明代的朱元璋很是推崇春联。他命令王宫贵胄家里都要请人写春联,他还微服私访,发现精彩的作品要给予奖赏。于是,传统的桃符,就被每年一度的春联替代了。

贴了春联,还要贴门神。一开始的门神是神荼、郁垒,唐朝以后,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初一:拜年行礼 放鞭炮。除夕守岁之后,全家人要一起吃饺子,吃了饺子就要开始拜年了。初一拜年,主要是家族内部按照尊卑长幼,行礼,强化尊卑长幼,倡导家庭伦理和尊老爱幼。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也要给晚辈压岁钱。初一放鞭炮也是免不了的。这鞭炮其实历史并不悠久。在南北朝时,初一日人们用爆竹驱鬼。因为当时没有火药,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野兽瘟神。到唐朝,爆竹又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火药的鞭炮,是明代以来才流行起来的东西,根本不是什么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代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变化。明代以来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初二:回娘家 祭财神。说到这一天的年俗,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女婿要跟着一起回娘家,所以这一天也叫做“迎婿日”,女婿要给丈人家拜年。除了回娘家,北方一些地方还在初二这天祭财神。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在河北东部的临西县,还有一个很勤劳的习俗。就是初二早晨谁都不许睡懒觉,要早早起来到井上去挑水,都要争取抢到最早的一桶水,民间称之为“抢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代表财,泉水代表钱。古代钱,就叫泉。尤其是王莽新朝的钱,就叫“货泉”。所以,早晨抢水,就是抢财气。

初三:天庆节 祭门神。初三,又叫“天庆节”。相传,宋真宗时,看见老百姓们都在休息,朝廷官员们还要每天上朝,他也想休息,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告诉百官,自己做了一个梦,梦中有天书下降人间,要求大家休息。因而,宋真宗就下了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在这一天,有的地方还要烧门神纸。门神一年没有休息了,为家庭保着平安,于是,在这一天,要烧门神纸,祭祀门神,让他们休息一天。

正月初四:迎灶神 挂年画。正月初四是迎灶神的日子。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恭送灶王爷回天庭汇报工作,如今该把他老人家请回来了。 这灶神的像从何而来的,那就是画像,每年初四都要换新的。聪明智慧的河北人,创造了不朽的年画艺术。民间艺术家发明了印刷年画,而燕赵的武强年画和天津杨柳青年画创造了中国年画的知名品牌。杨柳青年画赋予文人气息,画面文雅,模仿国画,主要针对京津的文化阶层。而武强年画则是地道的庄稼人年画,营造过年热闹气氛,其中重要的一类题材是神像,尤其是灶王爷、财神的画像。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印刷企业受传统年画的启发,把传统的年画改成了印制精美的挂历。而今,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年画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

初五:送穷日 包饺子。正月初五,在民间一般都有“破五”的习俗。在保定、石家庄等河北中部地区,这天都有“送穷”的习俗,主要是放鞭炮,打扫卫生,把春节期间在家里积攒的生活垃圾处理一下。放鞭炮叫“崩穷”,扔垃圾叫送穷,就是把穷的晦气送的远远的。而在河北北部,初五还有“迎财神”的习俗。在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一直都打烊。而到了正月初五这天,可以重新开张了。破五这天也有禁忌,比如忌讳串门、走亲戚。有的地方还忌讳动针线,比如在承德,初五以前不用生米做饭,过了初五,就可以做生米,动针线了。初五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举家包饺子,寓意“招财进宝”,这也是一家老小春节期间又一次大团圆的日子。或许传统民俗把初五定为破五,就是为了实现五天之内以此团聚的效果。与此同时,还有吃春卷一说,今年适逢立春,于是一破一立,是个好兆头。

正月初六:备春耕 待女婿。正月初六是马日: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人们在这一天要从年节回复常态了,店铺重新开业。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在邢台、内丘一带,有一种待女婿的习俗。就是初六岳父母要到亲家家里把闺女和女婿带回娘家。在南宫、新河一带,新姑爷结婚的第一次过年,初六下午,就要到岳父家里住着,在岳父家一直住到十五元宵节。这也许是华北平原地区女性权益比较高的一种习俗,给女方家长考察姑爷的一个观察期。

此外,在燕赵大地还流传着一些年俗,例如:正月初十早晨捏老鼠嘴(捏饺子),晚上烤狮子火,放鞭炮。正月十五是小年,早晨吃元宵,中午吃油煎饺,晚上烤柏树叶火,放鞭炮;出了正月二月二龙抬头等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谁是最美基层法官
为民之美、公正之美、清廉之美、奉献之美,谁是美基层法官>> 详细

各地新闻
日前,浙江金华国土资源局婺城分局下属的一名土管所长上班时间与一女人露骨聊天被曝光后,引起公众热议。根据《金华市机关工作人员作风和效能问题暂行办法》的规定,金华市国土资源局决定给予张某免职处理;国土局纪委同时对此事立案调查。>> 详细
点击排行
  习近平: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习近平视察空军机关指挥楼 内景曝光(图)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