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赵义处长
日前,省委书记袁纯清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循环经济是资源的高端利用形式,也是资源资本在更高层次融合互动的有效载体。山西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意义。我们要抓住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的机遇,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的新动力、新模式,贯穿于转型跨越发展全过程,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山西转型跨越的基本路径,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一项功在当代、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山西如何以全局循环、高端循环为着力点,着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探索一条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的转型跨越之路,已经成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的选择。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专门采访了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赵义处长。
记者:我省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大量开采、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超越了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净化能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资源需求将持续扩大,资源供需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今后5年,是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请您谈谈我省如何按照“立足煤、跨越煤、超越煤”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转型跨越。
赵义:步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山西,在实现科学发展、推进转型跨越成为全省上下共识的关键时期,2010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设立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省委袁纯清书记在全省干部大会上指出 “全面转型是山西的必由之路,加快跨越是山西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省共挖煤炭85亿吨,外输煤炭50亿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据测算,每挖1吨煤造成的生态破坏损益达115元,每年损益9775亿元,其中外输煤炭造成的损益为5750亿元,形成了资本和资源的双重输出;由于山西是资源型省份,我省的财政收入中有70%左右上交国家,而非资源型地区的财政收入只有20%-30%上交国家,山西是净输出省份;山西作为资本和资源的双重输出省份,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要争取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今后5年,是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尤其是在我省工业结构中,煤、焦、冶、电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仍很突出。
按照“立足煤、跨越煤、超越煤”的原则,遵循“资源整合、关小上大、能力置换、联合改造、淘汰落后、优化结构”的方针,实施总量控制,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改变我省“一煤独大”发展方式粗放、抗风险能力差的现状。促进转型跨越。根据国家和省规划统筹布局,到“十二五”末,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以内,其中,省内煤炭消费量占60%以上。提高准入门槛。所有煤矿全部实现集约化、机械化开采,矿井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00%,煤炭采区回采率达到60%以上,实现源头减量。加大煤矸石综合利用水平。每年新排煤矸石约1.5亿吨,大于1200千卡/公斤的洗矸为0.8亿吨,按2000万KW煤矸石发电装机每年消耗5210万吨。平朔矿区矸石发电产生的粉煤灰采取先提硅后提铝的技术路线延伸产业链,其余煤矸石采取生态治理、综合开发利用、井下充填和生产建材等方式处理。采用先进技术措施,全面推广矿井水综合利用,有效解决水资源浪费和水环境污染。2007年全省煤矿排水量5.82亿吨,预计到“十二五”将达到12亿吨,可为矸石发电、煤化工等产业提供用水保证。煤系共伴生资源主要包括高岭土(岩)、铝土矿、石膏、硫铁矿、硅藻土、耐火黏土等。推进共伴生资源和综合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例如大同煤矿集团塔山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硬质高岭岩深加工综合利用产业链,形成洗选、粉碎等粗加工系统和高岭岩焙烧、高压均浆超细深加工综合利用系统,每年生产5万吨高岭土,消化煤矸石近10万吨。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在煤矿生产前,提前开采,就地利用,可以将高瓦斯矿井改造成低瓦斯矿井,如果煤层气利用率提高到70%,每年可提供洁净能源折合标煤87.6万吨。
电力工业具有转化效率高、污染控制能力强、便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在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中处于关键环节。发展电力产业循环经济,解决清洁能源输出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污染问题。控制总量,实行电力清洁生产。新建200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到“十二五”末电力装机达10000万千瓦,形成一批主要解决城市居民集中供热,大面积减少污染源的热电联产电厂,优先满足省内工农业生产需求。提高准入门槛。新建电厂需优先采用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超临界空冷机组,有充足、稳定的工业热负荷和采暖负荷的地区,原则上应选用背压式空冷机组,供电煤耗控制在300g标煤/kwh以下。拓宽粉煤灰综合利用途径。全省发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全部排、用平衡,发展大掺量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混凝土,粉煤灰用于烧结陶粒、筑路、工程填筑及精细化利用。加大生物质能和其它替代能源开发利用途径,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从农作物、禽畜粪便中开发利用绿色能源,推广沼气利用、秸秆气化、生物液体燃料及固体成型燃料;大力开发利用水力能源、风能资源、太阳能和地热能。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煤炭资源大省向煤化工大省跨越的重要途径。要积极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发展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在发展洁净煤技术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改变“只焦不化”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大力开展精细化工和煤基多联产,形成适合当地资源特性的新型煤化工技术路线,提升煤化工产业的竞争力,促进煤化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是控制总量。“十二五”全省焦炭控制在1.2亿吨以内,不再审批新增产能,按照1:1.5产能置换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二是提高准入门槛。如新改扩建焦化项目,须120万吨/年,炭化室高度7米(捣固5.5米)及以上;煤焦油加工装置单套15万吨以上,节省能源,减少废气污染。三是拓宽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途径。按焦炭产能1.2亿吨计算,除回炉外的富余煤气量241亿立方米,相当于西气东输的2倍。需统筹规划建设区域乃至全省的焦炉煤气管网,建设纯氢制取、合成氨和尿素制备、合成气制备、还原铁炉、燃气供应、发电供暖等项目,合理利用焦炉煤气资源。四是建设煤焦油综合利用项目。科学规划和集中布局煤焦油加工,重点发展15万-25万吨/年煤焦油初馏装置,提高煤焦油加工精细化程度,集中布局建设洗油、酚油、萘油、煤焦油、沥青等初馏后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