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堵”:走出“头疼医头”怪圈
今年,北京市政协会议共收到委员提案1300多件,其中关于交通治堵的提案就有200余件。治堵,成为年度“热词”之一。
“最近出台的北京治堵方案,给人的总体印象仍然是就交通谈交通,没有触及实质。”北京市刘玉芳委员坦言,从表象上看,拥堵是交通问题,但从源头上说是城市规划问题,规划先行是统筹解决交通的根本。
刘玉芳委员举例说,望京小区、天通苑小区都是北京出名的“肠梗阻”小区,出行不畅的实质就是规划不足。当我们规划一个30万人的住宅小区时,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小区配套的教育、医疗、商业、娱乐、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问题就会成堆出现。
公交优先,是治堵的另一剂药,问题的关键是规划管理不科学。“目前北京的公共交通存在网络不健全、线路不优化、乘坐不快捷等问题,让人‘想说爱你不容易’。”北京市刘一兵委员说。
“单双号限行、限制外地车进城、上车牌摇号,这些措施都是权宜之计,没有什么管理智慧可言,实际上暴露了城市交通管理的短视和单一。”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合理的公共交通规划和管理,能让人感受到方便快捷,有车族才会自愿减少驾车。
上海市裴蓁代表在微博上说:“上海有汽车的立交环线,有地下轨道环线,就是没有骑自行车人的通行保障路线。”他表示,要继续推动建立上海的自行车环道体系,为市民的低碳出行提供方便。北京市连玉明委员提出,北京应向上海、杭州等城市学习,加快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建设,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管理模式,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难。
“提出好看的数字目标固然重要,但大家更关心政府能落实哪些实事。”上海市汪亮委员说,“今年各地两会,应该让民生成为‘十二五’期间的执政风向标。”
来源:新华网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