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浅谈通俗文艺的主流》这篇文章中,王凌老师阐述了什么是通俗文艺的主流,对他为通俗文艺所下的定义作了进一步说明。他指出:"通俗文艺,由于它的平民性和通俗性的特质,必然为平民百姓所接受和欣赏,也就必然广泛流传。但我在'广泛流传'前加了一个限制性的修饰语,即'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中'。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任何时代的通俗文艺,都有精品和非精品之分;而依靠广大民众在长期文艺观赏中的实践检验,才能有大浪淘沙的结果。所以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广泛流传的通俗文艺,不一定能长久地或在更广阔的地域中继续广泛流传……"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君不见,当年流传一时的琼瑶言情小说,现在有谁去看?即使金庸的武侠小说现在看的人也不多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中广泛流传"符合通俗文艺的发展规律。"中外文艺中的无数事实说明,为数不少的通俗文艺,在平民中流传的时间是短暂的,在平民中流传的范围是狭窄的。只有精品才能长久流传而不衰,从而写在后人书写的文艺史上。"以当前的电视剧而言,前一时期充斥银屏的"谍战剧"很是流行了一阵,但很快就式微了。以央视春晚来说,这台节目以其"通俗性"、"平民性"赢得了亿万观众年年三十晚上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可是每年的节目又有几个能长久流传下来呢?基本上看完就扔掉了。因此每每有专家学者诟病春晚。今年又有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批评春晚低俗。对此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总导演马东回应说,"春晚并不是办给像肖鹰这样的精英看的"。通俗文艺的生命力是强大的,它拥有高雅艺术、纯文学所无法比的广泛传播面及广大受众。但它的大部分作品的生命又是短暂的。通俗文艺与精英文艺始终存在着对立的一面。能否因此就否定通俗文艺呢?当然不能。要为通俗文艺"正名",必须看到通俗文艺的主流是什么。从王凌的论述可以看出,通俗文艺的主流在于它的精品部分。通俗文艺一方面因它的平民性和通俗性,在平民百姓中(哪怕是一段时间、一个地域)广泛流传,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一方面通俗文艺的主流,往往具有同时代非通俗文艺所不可比拟的生动性和独创性。因此通俗文艺往往为非通俗文艺所吸收、改造乃至提高,而创作出代表时代高峰的经典作品。通俗文艺经过实践检验,其中的精品逐步浮出水面,永续流传,并体现出通俗文艺主流的品格。这些论断相当精辟。仍以春晚为例,可证明其观点的正确:春晚的通俗歌曲中就有《我的中国心》《十五的月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一批优秀节目经过实践检验雅俗共赏成为精品长久流传,构成通俗文艺的主流。通过对通俗文艺进行"中性的界定",承认通俗文艺存在低级庸俗的东西,不能无原则为通俗文艺唱赞歌,同时又将通俗文艺中的精品、精华提升出来,抓住通俗文艺的主流。"通俗文艺的主流总是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这已经为中外文艺史的大量事实所证明,只不过总有一些人囿于旧观念而企图否定罢了。但事实总归是事实,这也是我们理直气壮为通俗文艺正名的力量所在。"
前两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侧重解决关于通俗文艺的重大理论问题。第三篇文章则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俗文艺提出了具体意见。
王凌分析说,任何时代的通俗文艺,都是精品和非精品存于一体,精华和糟粕汇于一炉。"那么,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通俗文艺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我认为,基本状况依然如此。这样就存在着正确引导的严重问题,而现在确实也具备了正确引导的客观条件。"而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统治阶级对通俗文艺除排斥打击外,根本不可能加以"引导"。故精品的出现和糟粕的淘汰,都只能靠时间的自然选择。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不能像旧社会那样对通俗文艺嗤之以鼻、无所作为,只有正确引导才是当前爱护和发展通俗文艺的必由之路。坚决贯彻唱响主旋律,坚持"两为",实行"双百"的文艺方针,更加响亮地提出努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俗文艺的口号,并积极付诸实践。王凌进一步提出具体意见,以为要突出抓以下四件事:
其一,研究历史。对古今中外的通俗文艺作一番深入探究,写一些言之有物、有的放矢的短文,讲一些平民百姓心领神会却又难以表达的道理,清除虚无主义,建立民族自信心,呼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俗文艺的诞生。
其二,推出精品。文艺创作和发展有自己的规律,通俗文艺亦不例外。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空洞说教,根本无济于事。关键要推出雅俗共赏的精品,以克服目前存在的某些文艺孤芳自赏及格调不高两种不良倾向。
其三,加强评论。一针见血写论文,不装腔作势;实事求是讲真话,不阿谀奉承。在通俗文艺刊物上发表的评论文章,也要力求带有"平民味"、"通俗味",力戒学究气,反对党八股。
其四,建立阵地。
要抓的这四件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切实可行性。今天仍然是中国通俗文艺的发展所应该遵循的准则。这些文章(收入2002年修订、海峡文艺出版社再版的王凌著《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一书附录)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王凌老师不仅为我国通俗文艺研究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为我国通俗文艺的发展扫清了理论障碍,也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俗文艺开出一剂良方。他身体力行,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俗文艺殚精竭虑摇旗呐喊。2010年1月,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鉴于王凌老师"对我国通俗文学艺术事业的杰出贡献和令人敬佩的品德",授予他"中国通俗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
来源:中国文学网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