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激励千里赴难
北川与山东的第一次结缘,源自一次偶遇。
“记不清是5月几号了,我听说全国各地来了很多人要帮助地震灾区,我就跑到绵阳,看看能不能找到帮忙的人。”经大忠说。
“我远远看到一个大个子,一米八几的个头,一口北方话,一看就知道是外地来的。”虽然过了3年,经大忠仍然记得当时的场景:“我跑上去问,您是从哪里来的?那人说,我们是山东的,来看看能不能帮上忙。我连忙告诉他,我是北川县长,北川急需帮助。”
这是震后经大忠见到的第一位山东人,他是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张传亭。北川与山东的情谊,从此开始了。
震后十余天,经大忠接到一个电话,是山东省副省长郭兆信打来的,他带队到北川来了。经大忠既高兴又为难:“全县就跑出了一台车,还拉伤员去了。这么大的领导干部来帮助我们北川,我们连去接一下的能力都没有。”
郭兆信告诉经大忠:“不需要你们安排,没有车我们就打的,打不到就走路。”
过了几天,郭兆信从北川的一个乡镇又给经大忠打来电话:“你能不能来一趟,有些事要和你谈。”事后经大忠才知道,郭兆信一行调研后,山东省决定要援助北川。
援建之初,经大忠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将北川受灾群众住的帐篷换成板房;二是给北川提供2万个就业岗位,每人每月的工资不能低于1200元。
“当时想到的出路就是这些。”经大忠说:“我想帐篷没法用很久,而板房可以用上10年。安置好伤员后,剩下的人都出去打工,养活老人,供娃娃们读书。等10年之后,下一代人成长起来,看看能不能有希望恢复老北川。”
爽直的山东人立即答应了北川的要求。板房、食品源源不断地运来,第一期提供给北川的就业岗位达到2000个。
但让北川的干部们始料不及的是,县社保局原打算组织1200多名受灾群众前往山东务工,了解才知,家家都有伤员需要照顾,根本走不成。
点击进入本网汶川地震三周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