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奥“悖论”
现在的中国武术苦苦追求进入奥运。其实,中国从2001年开始就为武术进入奥运会而进行了实质性努力。“北京2008武术比赛”获批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举行,这既不是奥运项目,也不是奥运表演项目,然而这已是武术距离奥运最近的一次。
中国武术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我们要入奥,入奥了才好推广;但推广基础不够,又无法入奥。这种悖论的思想基础就是典型的中国一些体育官员的思维:没有奥运会金牌的项目就不是好项目。
不打破这个悖论,中国武术将永远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里打转。中国武术职业联赛2008年才正式启动,至今不过6个俱乐部。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20年来,尽管组织了世锦赛等系列国际比赛,但亚洲之外的参赛选手还是不多,获奖就更鲜见。
同时需要解决的,还有在赛场上的金牌战略问题。中国俗语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武术推广亦如此。马来西亚武术协会官员张金发直言,中国总是包揽国际武术比赛的金牌,这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武术发展极其不利,因为没有竞技体育的成绩,很难获得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也很难在民众中流行起来。日本的相扑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在今年的首届世界武搏会上,8枚相扑金牌日本只取一枚,“金牌大户”反而是欧洲选手。
定位问题也不可忽视。
“武术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这是中国对外宣传武术的标志性口号。然而,在中国武术走出去的几十年时间里,“运动”还是“艺术”恰恰是个始终混淆的“概念”。
武术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但是在“武术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大旗下,国外爱好者永远无法真正融入到武术中来。武术想要简单化,又不舍得中华文化传统;想要传播正宗的中国文化,却不能放弃“进入奥运会”的想法,武术的尴尬就在于此。
在推广上,中国武术必须适应快节奏的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而不是花几十年时间来培养一两个白皮肤或黑皮肤的武林高手。
亚洲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主任陈国荣说,中国武术就好比中国菜的“满汉全席”,门派众多不说,还讲究“形”、“神”、“气”的统一,其文化内涵自不待言,而这正是武术吸引外国受众的地方。但是,搞竞技武术就得像“麦当劳”,需要标准化、简单化,才不至于让外国人喜欢却看不懂门路,没法练。
现在,对于武术的推广工作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在进行。
“武术推广要分阶段工作,现阶段我们将集中完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工作,暂时还没有考虑到整体包装,现阶段还是侧重文化方面的交流,”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说。此外,包括向国外派遣教练员的工作也已经开展,在中国的大学里,武术成了很多大学生的体育选修课。
中国的功夫明星李连杰就建议,把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推向世界。他所设想的太极推手比赛具有更强烈的视觉效果,“比如说在水上架一个擂台,按体重分级别,分男女项目,谁被推掉到水里就算输,而不是停留在现在的裁判打分制。”
李连杰已开始他的太极产业构想:从服饰到健身俱乐部,从动漫到影视出版,从学院到医院再到博物馆。按照他的设想,未来5年到10年形成太极拳产业,15年至20年间,“太极拳俱乐部应该成为纽约、伦敦等所有国际大都市里头一个最亲近的健身场所,一个可以与自己聊天的地方。”
“武术入奥”的重要基础在于真正的国际化。无论作为体育运动还是文化符号,只有当武术像“功夫片”一样进入到全世界更多人的生活之后,才能成为有影响力的传播载体,并最大可能地实现传播价值。
到那时,“悖论”消弭于无形,“入奥”不再是口号。
来源:新华网(记者 树文 叶前 林德韧)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