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举办的第九届亚太烟草或健康会议上,ITC发布一篇论文称:与加拿大标准相比,中国13种卷烟所含的铅、砷、镉等重金属严重超标。
一个月内,此事持续发酵:一些报道将此称为“烟草界的‘三聚氰胺事件’”;另一些报道则认为,这是外资香烟抢滩中国市场的一个烟雾弹。主管部门称,香烟重金属含量没有国际标准;香烟厂家又称,这只是一个民间调查。
这份论文如何产生的?“超标”数据意味着什么?背后是否是外烟抢中国市场的烟雾弹?10月24日,本报对话该论文研究小组成员李强,追溯这场争论的起源。
新闻人物
李强,男,ITC研究小组成员。2000年,在美国罗斯韦尔帕克肿瘤研究所就读博士,所学专业是流行病学的烟草控制方向。2005年,参与中国香烟重金属的研究。现任职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员。
何谓ITC?
京华时报:为什么要做中国烟草重金属的研究?
李强:中国香烟重金属的研究,是ITC在全球20个国家同时开展的香烟研究的一部分。中国香烟的这一篇报告是重金属方面研究的第一篇,我们还在印度、泰国、苏丹、巴西、不丹、德国和爱尔兰、韩国等20个国家同时进行类似的研究。我主要负责这系列研究的中国部分。
京华时报:ITC是个什么组织?
李强:ITC的全称是国际烟草控制政策评估项目。这是由20多个国家多所大学、科研中心的100多名科研人员,自发组织起来成立的一个关注烟草控制的健康组织。我们的研究多围绕《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来进行,这份公约内包括的项目我们都尽可能去进行评估。香烟成分披露是公约对各国的要求,所以我们才会做这个重金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