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上市公司中报披露中,上市银行超高的中间业务收入及超过传统息差收入的表现,似乎说明了长期以来靠“吃息差”过活的中国银行业已经开始成功转型,向真正的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变。
但表象背后的真实,却并不那样如人所愿。
李伟是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北京市支行负责信贷业务的职员,他最近总往工地跑,因为他要和其他银行一起去向客户讲解一项叫做“保理”的业务。尽管对方一再表示暂时还不需要贷款,但李伟为了能完成业绩,只能不时的厚着脸皮在工地蹲点守候。
据李伟介绍,他所在的银行信贷部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业务就一直不好做,“由于上边规定的信贷额度不断趋紧,不仅仅是我们,现在很多银行的信贷业务都不好做。”
李伟说,“保理”业务是目前各家银行比较青睐的业务,其实质就是一种应收账款的融资抵押。企业用应收账款作抵押,以应收账款总额的7折价格从银行贷款,并在半年或一年内还本付息。对银行来说,这项业务融资期限短,贷款收益高,所以很多银行都在做。
据李伟介绍,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能做成“保理”业务,银行除了获得贷款的息差收益外,还可以获得一项中间业务收入:手续费。
和这种手续费类似,现在普通百姓和银行之间由于各种业务而发生的手续费及佣金,就是目前银行极力推崇的中间业务的核心来源。
一边是中间业务收入高速增长,另一边是公众频频质疑银行“乱收费”,银行中间业务高速增长,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