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笔者再次来到“8.14”特大泥石流灾害四川汶川县映秀镇最大灾害点之一的红椿沟时,听见各种机具声、电焊声交织。
正在铸建的防泥石流挡墙“钢筋笼”上,施工人员干得热火朝天,而就在这一片忙碌的泥石流大工地旁的一间不起眼的自建房里,刚换同事去休息的华地公司泥石流应急检测员鲜镇糠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泥石流检测工作。
“这么久了,只有前天晚上这台泥石流次声报警器叫了5秒左右,这两天没下雨,比较稳定,终于可以换着休息一下了。”从上月16日便开始住进这个“危险区” ,两人一班实行两班倒进行24小时泥石流监测,让鲜镇糠和他的三个检测员战友从最初的心惊胆战练就成现在的驾轻就熟。
“如果用直观一点的方法,可以通过沟水有没有断流来初步判断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或者更精确一点,只要这个泥石流次声报警器响过半分钟,泥石流发生的可能就很大了。”在进行了半个月泥石流灾害监测后,鲜镇糠已是一个十足的“预测专家”。
报警器、望远镜,成了一直陪伴监测员们的忠诚战友;遇到状况先拉警报后往两侧高处撤离,也成了他们的“条件反射”;遇雨便要爬上60度斜坡观察扎在半山腰上的雨量监测仪;以最原始的望远方式瞭望山沟里的情况……在鲜镇糠和他的检测员战友们看来,这不过是平日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作。
“就红椿沟,这样的雨量监测仪都有六个,在河对面还有一个瞭望监测点也同时对映秀的另一个灾害点——烧房沟进行24小时监测。”省煤田地质局挂职汶川县国土资源局任副局长的张琪口介绍到,“正是因为这些监测人员不平凡的坚守,确保了泥石流灾害预警及时,临灾处置到位,人员撤离及时。”
来源: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通讯员 任露)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