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报出,
我们也要找不能报的原因”
《瞭望》:如何看待唐山地震震前预测的复杂性?它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宋瑞祥:唐山地震震前有几个事件是值得关注的。一是李四光预测过河北北部要有一个大地震,他1971年病故。后来,山西和内蒙古发生一次地震,人们认为这是李老预测的地震,实际上不是。但是李老用什么办法预测了河北北部的大地震,这是个谜。
第二,如果说唐山震前没有线索,河北省地震局的贾云年等6位同志为什么赶到唐山?这就说明有情况,他们去了之后牺牲在现场。
第三,唐山地震时青龙县打了招呼,起到了减灾实效。这方面的经验应该及时总结。包括这次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这样的大地震震前一定是有前兆的。
《瞭望》:海城地震预报没有做到时间和震级上的精确,这能算是一次成功的预报吗?
宋瑞祥:我认为是一次成功的预报。预报在时间上比较准确,地震工作者上午向辽宁省革委会发出预警,晚上就地震了。海城地震前,很多前兆信息都出现了,判断的依据充分。事前,国家地震局专门讨论过辽南发生地震的可能,辽宁省地震办公室也多次会商。最终确定危险时间、危险地区,在这个基础上,政府作出了决策。在地震的三大要素上,预报精确性还有差距,但在事实上起到了减灾的效果。
在长中短期这一系列时间阶段,地震预报的准确是渐次地逼近客观事实,首先时间、地点上逼近,在震级大小的判断上,是破坏性的还是非破坏性的?能够定出是破坏性,就是一个成绩。至于破坏性是五级、六级、七级?那是另外一回事。
《瞭望》:有人说海城地震比较特殊,海城地震预报成功不代表其他类型的地震可以预报。
宋瑞祥:所有的特殊加起来就找到了普遍。海城地震预报可以认为是一种类型,其前兆信息丰富。其他地震的前兆是什么,和海城地震有什么异同?没有认识到这些前兆不等于没有前兆。如果说海城地震是一个特殊的地震,但以前类似海城的,为什么没有预报出来?海城地震预报成功证明地震可以预报,没有预报出的地震,不能证明地震不能预报。
《瞭望》:改革开放后,地震预报工作的进展怎样?
宋瑞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进入地震平静期,地震预报人才梯队也出现了断层,老一代地震工作者退下来了,新的一代地震工作者还没经历大地震的考验,诚实地说经验积累得不多。改革开放后引进了新的科技手段,这些手段是否可以捕捉到真正的信息?和中国的国情结合得怎么样?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观察的问题。
要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与方法。要把目标咬住,地震预报一定要搞,一定要精心地搞。要厘清思路,要分析哪些手段是关键,哪些前兆信息是可以定性的,哪些是定量的,哪些信息是可以参考的,要系统、综合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