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2009年7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务委员戴秉国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特别代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前合影。新华社记者张岩摄
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上海世博中心会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当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参观上海世博园中国馆和美国馆,并乘车游览了世博园区。新华社记者张明摄
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于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两国将就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经济复苏及增长、贸易和投资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作为世界最大发达国家与最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话,其议题不仅事关双边关系,也对地区和全球事务有重大影响。
与去年中美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恰逢国际金融危机重挫全球经济不同,今年的对话是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中美关系出现一定波折的背景下举行的。本轮对话可能取得哪些成果?中美关系将走向何方?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美国、英国和比利时等国的专家学者。
中美关系走向如何研判?
中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杨毅:中美去年4月达成的“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是一个很好的框架,现在需要补充更多具体、可操作的东西。这次对话应该商讨如何真正以实际行动促使两国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互动,不要重蹈历史上现存霸权国与新兴国家间对立冲突的覆辙。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美国要放弃传统大国权力政治的思维,这样中美才能真正建立一种超越双边、超越地区、面向全球的合作框架。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原美国助理贸易代表傅瑞伟(查尔斯·弗里曼):我认为美中关系定位已经很好。在这轮对话中,如果能确定一些双方合作的具体事情,以展示美中的合作关系,那将非常好。重要的是,双方必须重申良好关系的重要性。两国目前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很难预见这些问题会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但重要的是要去谈。
英国华威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教授肖恩·布雷斯林:如果要用一个简单的词组描述两国关系,“谨慎的相互依存”可能比较恰当。两国都有潜在动力来解决问题,都意识到如果一方对另一方采取咄咄逼人的行动,将严重损害自己的经济利益。两国经济合作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中美都认为另一方不能凌驾于自己;二是它们都重视国内的政治氛围,需要让国内民众相信领导人采取的行动符合国家利益。
比利时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部主任乔纳森·荷尔斯拉格:中美都知道需要依靠彼此,但双方关系仍存在一些挑战。关键是美国,尤其是美国社会能否接受与一个政治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家平等合作?美国如何看待中国希望壮大自身实力以维护其全球安全利益?这些问题反映出美国为顺应全球格局变化需要作出艰难调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向阳:今年以来中美关系的波动表明中美关系仍然处于“磨合期”。我们需要务实与全面看待两国关系定位。中美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关系”:一方面是务实合作,另一方面则是可控竞争。中美双方应始终清楚彼此关系的战略重要性与复杂性,共同致力于良性互动与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