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云南省统计局2010年一季度云南省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统计表明,干旱致使云南60%的小春作物绝收,然而,云南会泽县待补镇野马村小春粮食产量达到33.3万吨,比上年增长18.9%。是什么让这个小山村能够在大旱面前创造奇迹?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发展特色产业
去年年底,昆明嵩明县农民李洪飞到野马村承包了100亩田地,用于百合种球繁育。
“2010年3月,这里的土地在就已完成改造。土地平整,种植层增厚,加之这里微酸性的土壤与凉爽的气候,正好适宜百合种球的种植。”拿着刚收获的种球,李洪飞说:“百合对水十分敏感,虽然今年干旱严重,但是田地周围围绕的沟渠和不远处的水窖保证了灌溉用水。”他还告诉记者,百合种球有“绿色股票”之称,其价格受市场影响同时还取决于种球的大小,由于灌溉用水有保证,今年,他培育的种球长势良好,估计每亩将有3-5万元的毛收入。
在紧抓中低产田改造的过程中,野马村不忘“走出去,引进来”,结合自身实际,引进国内大型企业进行特色产业开发投资。至2010年3月,该村成功引进北京、山东、昆明、台湾的7家外地知名公司,发展特色产业,种植生菜、百合鲜切花等。
“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无法种植特色经济作物,其他增收产业更无从谈起。多少年来,马铃薯、燕麦、荞子一直是当地传统作物,产量低且不稳定,每亩地纯收入仅300元左右。”待补镇党委书记计加辉告诉记者,2009年2月,就启动的待补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工程。
总投资6152.8万的野马坝子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按照“田、水、路、林配套,节水、节劳、节资、高效,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标准,规划总面积3万亩,建设面积2.68万亩。目前项目已完工,新增高产稳产耕地1.67万亩,改善低产耕地10076亩,年可增加粮食产量3341.8吨。至此,使全镇13个村民小组1151户4730人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
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野马村的水利设施可圈可点。野马村新建水渠123条88.43千米;取水坝22座,斗渠6条4125米,蓄水池320个1.6万立方米,水窖186个0.4万立方米,支砌河堤5千米。建设三面光沟渠,铺设管网,形成渠相通、沟相连、管成网,极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保证农作物种植等关键时期的农业生产用水。
特色农业产业化模式助农民增收
阳关有是野马村远近闻名的生菜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从2006年起,他就在北京一家公司提供土地、苗种、技术等条件的前提下开始种植生菜,种了20亩,成熟后由公司统一收购。去年种了40亩,获得近4万元收入。”
2009年底至今年4月份,随着中低产田改造的逐步完成,高产土地数量增加,该村民采取“反包倒租”的形式,从先前公司承包的土地中,以每亩300元的价格租出土地100亩用于自己的生菜种植,阳关有说:“我现在一个人都忙不过来了,雇了十多个帮手,每人每天付给25-30块钱,今年又可以增加5万多块钱的收入了。”
野马村党支部书记崔兴德告诉记者:“该北京公司是麦当劳公司的生菜供货商之一,2006年起在野马村承包土地1500亩用于生菜种植,由公司预先垫付苗种、技术、肥料等所需成本后,雇佣当地农民‘打工’。”
崔兴德介绍,“生菜一年可以两发到三发,每一发每亩除成本可收入1000元。今年由于干旱,村里采取分期分批播种的形式,加之水利设施在中低产田改造中得以完善,从沟渠、水窖饮水方便,今年的蔬菜种植几乎不受影响。”在往年,冷浸严重的田地主要任务是排涝,今年,180余个水池水窖在干旱之时保证了灌溉用水的同时,还解决了村民的引用水源问题。
野马村2.7万亩粮食生产实现了“旱涝增收”。在改造中,该村还摸索出一种符合当地实际,保证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传统农业抗风险能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化模式,被当地人称为“野马模式”。正因为如此,造就了一颗在大旱之年,增收增产的农业“明星”。
来源:中国日报社驻云南记者站(记者 李映青 Angelia 实习生 李昔南)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