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在人才准入上提高门槛”
医疗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江捍平介绍,目前,深圳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有4.5万人,但是,49%是临时工,“医院日均承担的工作量超过国家平均值一倍以上,但是人力资源标准还是用1978年的,非常不合理。”
他指出,资源不足,也是为什么老百姓看病要排长队的重要原因。
对此,解决人力资源问题也是此次公立医院改革所要完成的。江捍平介绍,深圳将进行大胆尝试,将淡化编制概念,让医院员工从“单位人”的观念向“社会人”转变,逐步在公立医院中实行员额管理,即打破编制,医院员工没有人事编制,但要保障员工的待遇和养老保险等,工资与有编制的一样,“同工同酬”,养老保险跟在编的也差不多。
据悉,深圳首个试点员额管理的公立医院将是新建的滨海医院,“以后滨海医院就没有编制概念,员工没有编制,是百分百的员额管理。”而对于现有编制试点的公立医院,则在逐步提高医生待遇上实现“同工同酬”。
同时,在分配制度方面也将大胆尝试。江捍平介绍,现在医生拿的是级别工作,通过改革要向岗位绩效工作转变,“在哪个岗位,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就能获得多大的报酬。”以这样的方法来充分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并试行公立医院人员年金制。
蔡志明介绍,目前该院早已采用绩效工资,临聘人员与编制内人员薪酬的主要差别在于基本工资,“基本工资主要是分等级的,比如一个在编的主任医师每月基本工资是5000元,而由于临聘的一般都是返聘的退休医师,每月只有2000元。但奖金是一样的,根据个人的绩效来定。”
他指出,要在原来的体制内实行员额管理,取消编制,对于老公立医院来说有一定难度。“医院将逐步调整该院员工待遇,让所有员工享受一样的待遇,相应也会在人才准入上提高门槛。”
■专家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深圳市委员会副秘书长张俞强:
非常关注“同工同酬”的具体考核标准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深圳市委员会副秘书长张俞强从三年前就一直关注深圳医改的推动进程。他表示,很少有一个地区将医改的实施方案设计得如此全面,而无论是户籍人员,还是外来人口均可以享受到真正的实惠,“从各具体实施政策的分析来看,得到最大实惠的是来深建设者。”
张俞强告诉记者,深圳医改方案最大的特点是“两位一体”覆盖面比较全:一方面表现在患者和医护人员双方均有涉及。“从行政体制上来说,因为医保与医疗涉及的主管部门不同,所以是两条线,此前不少城市的方案只重一边。而深圳的医改方案在这方面比较全面。”
在医改方案中谁是最大受益者?他表示,从细分来看,如果是深圳户籍市民,相对而言变化不大,若不是患有重大疾病,也不会感受到可以报销更多,“根据方案,可以实现全民医保,这意味着更多的来深建设者可以享受医保”。
张俞强表示,“深圳集中建设的10家医院基本集中在关外,这样,来深建设者集中聚集的龙岗、宝安看病就更方便了。”
关于公立医院改革,张俞强表示,将管办分离是非常明智的,“医疗卫生的首要是治病救人,方案确定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对于在岗人员“同工同酬”,实现工资与专业技术资格、工作数量等综合指标挂钩。张俞强表示,他非常关注考核的具体标准,这将直接关系到能塑造出什么样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