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称,成都交通若继续“单中心”模式到2015年,中心城高峰路网平均速度将降至15公里/小时
中国日报网消息:“成都中心城区4%的面积承担着全市45%的人口,人口密度9300人/平方公里,岗位密度5500人/平方公里,近1/3的岗位分布在一环以内。”这是今年美国栢诚公司提交的关于成都交通状况的中期报告数据。而更可怕的是,专家调查提出,如果按照这样的交通发展趋势预测,2015年,成都二环内高峰路网将接近饱和,中心城高峰路网全日严重拥堵里程30%以上,主要干道将成为一个个停车场,而每年由于交通拥堵造成的直接损失将达46亿元。
交通现状:
早高峰全往市中心涌
“九点上班,以前8点40出门都来得及,现在可不行,8点过一点就要走。”朱小姐住在二环路东一段,工作单位在后子门。为了上班不迟到,她尽量把出门时间提前半小时。晚上下班,她“自觉”加班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避开晚高峰。
“你看,后子门集中了好多单位,这些人每天早上都要从四面八方涌进城,下午又要从城里回家。”朱小姐说,主干道就这么几条,肯定会越来越堵,对自己上班下班的道路,她觉得畅通的希望并不大。
昨日上午8时许,正值羊市街早高峰的潮汐式单行进城时段,进城的车流在羊西线单行路段内缓慢前行。这些车辆绝大部分都是涌往市中心的春熙路片区和红照壁片区。每日早高峰时段,赶着去上班的庞大交通流,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内由城区四面八方涌入,绝大部分驶往城市中心地带;而晚高峰时又一涌而出,给城市交通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据了解,成都城市交通的构架是“井+环”的路网结构,绕城高速公路和三、二、一环路构成城市的环状交通路网,东城根街、红星路、滨江路和新华大道构成了“井”字形结构。而城市的经济、文化、餐饮和娱乐中心又靠近中心地带,每日多个时段,前往市中心的人流、车流丝毫不减。城区一些路段的交通早高峰已由原来的7时至9时,延长至上午的10时,晚高峰时,有的路段甚至要延长至晚8时,交通压力才能稍稍缓解。周末时分或节假日,这样的情形还要严重。
专家疾呼:
小心主干道变停车场
今年,美国栢诚公司和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受聘于成都市交委,根据成都的交通状况提出缓解拥堵的建议方案。
“城市规划实施失控,交通规划难以匹配。”美国栢诚公司提交的中期报告显示,高密度单中心城市形态造成高强度向心交通,让城区交通压力增大。根据调查,成都中心城区人口集中,4%的面积承担全市45%的人口。人口密度9300人/平方公里,岗位密度5500人/平方公里,近1/3的岗位分布在一环以内。一环以内的面积仅占中心城的5%,人口集中在一、二环之间,部分地区的人口密度超过2万人/平方公里,CBD岗位密度接近6万人/平方公里,这样的高密度发展,造成高峰期向心交通集中,潮汐现象严重,径向通道难以承受。
而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则更为尖锐地提出,中心区功能布局重叠、建设强度过高,超出交通承载能力。他们认为,中心城道路扩容有限,无法承担小汽车无限制的增长与使用,目前一环内路网容量高峰小时可容纳8万辆小汽车,实际需求10万辆,二环内路网容量高峰小时容纳17万辆小汽车,实际需求21万辆。如果再把“摊大饼”的单中心发展模式继续下去,按这样的交通发展趋势预测,2015年,成都二环内高峰路网接近饱和,中心城高峰路网平均速度由目前的24公里/小时降至15公里/小时,全日严重拥堵里程30%以上,主要干道将成为一个个停车场,而每年由于交通拥堵造成的直接损失将达46亿元。
来源:成都商报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