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生产旺季,即便是周末,伟立的工人仍然在正常上班。在工厂门口,招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记者以应聘者身份向伟立人力资源部一位男士询问工作情况的过程中,突然,一位女士略显无奈地说:“还可以吧,就是要加班到11点。”
“我们天天加班,周一到周五晚上从6:30加班到9:30左右,闲的时候9:30下班,忙的时候要到甚至两三点,周六只上白班,晚上不加班,周日有时候要加班。”伟立制帽一厂的两位年轻女工说,她们所在制帽厂是伟立公司最忙的厂,加班现象较为严重。按其说法,该厂每位员工一个月加班时间可能已达112个小时。
“国家规定每个月加班不能超过36个小时,但耐克方面的规定是工人每个月加班在104小时以内的工厂都算过关。”曾在耐克代工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知情人士说。
记者以耐克合同工厂员工的身份向耐克华南区社会责任部门询问超时加班一事时,该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一天工作在11个小时以内的都是符合规定的。”而在耐克先前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在2011年之前,根除耐克合同工厂过度加班的现象。”这也意味着,耐克已经注意到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
部分员工没缴社会保险
在缴纳社会保险上,流传着多个版本的说法。
“我到现在也没买社保啊,也没人来查或者强制要买。”制帽一厂一位在伟立工作一年左右的女员工坦言,公司会问要不要买保险,但是只要自己说不买就可以了,不需要签任何责任书。
“一般情况是工作前六个月不要求买社保,因为这段时间工作还不稳定,万一辞工了社保带不走就浪费了。而满六个月的就要求买社保。”伟立公司某厂一位副组长告诉记者,工作时间长也没买社保的情况也有少许存在,这是因为有的员工实在不想买。
“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不管自愿不购买保险还是公司不愿意为员工购买保险,伟立公司都有责任与义务强制要求员工购买工伤、养老等社会保险;而耐克作为全球性企业,最近几年每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也应该主动提高并检查合作伙伴伟立公司的员工福利情况。”广东劳维律师事务所律师何宗贵表示。
耐克社会责任部门表示:“从2008年开始,每家工厂都在逐步改善这种情况,逐步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
深度分析
低成本考验耐克的社会责任
“采购价越来越低,如果想保证利润,只能从人工成本这块下功夫,基本工资不能变,只能在保险等福利和绩效工资上做相应的调整。”耐克一代工厂人力资源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透露其“管理经”,“从表面上来看,员工福利的下降是我们工厂的错,其实源头是品牌商。”
“一旦被媒体发现问题,耐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停止给工厂下订单,从来不会追究这其中谁的责任比较大。”上述负责人介绍,为了继续接耐克的订单,许多工厂“迫不得已”做假账应付耐克方面审核。
据伟立制帽员工透露,他所在工厂共有500人,分6个组,如果加班到晚上8点平均一个组日产出1300~1500顶帽子,员工平均工资为1200~1300元之间。照此计算,每位员工日平均工资约为42元,按平均每人日产约17顶帽子计算,每顶帽子的工钱仅为2.5元。
耐克的产品有98%产自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耐克在52个国家和地区雇用了近80万名工人。2008年耐克全年营业收入为186.27亿美元,毛利率达到45%。而在高毛利率后,是越来越低的采购价。
据权威人士透露,市场上售价98元人民币的耐克品牌运动帽,采购价通常在5、6元人民币,“最多1美元。”在原材料、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耐克不但没有提高采购价,还在压低价格,“在鞋帽领域,中国的供应商一向没有议价权。由于生产环节的利润越来越低,在今年上半年,耐克甚至关闭了在中国的唯一一家鞋类代工厂。”
耐克:最近一次审核未发现伟立违规
11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中山伟立纺织品有限公司进行正面采访,对于没为部分员工购买社保、加班严重等情况,该公司管理处胡际兵以没有接到耐克等客户以及所在区域宣传部的采访通知为由拒绝采访,也拒绝回答上述问题。
伟立公司所属管辖劳动部门中山市三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分局一位负责人拒绝透露任何细节。当记者以伟立公司员工身份向中山劳动和社会保障分局就上述问题进行投诉时,信访接待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伟立公司不为部分员工购买保险、超过36小时加班的做法已经违法,建议记者填写一份《来访情况登记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在30个工作日内解决。
11月16日,耐克新闻发言人朱近倩指出,在今年9月最近一次对中山伟立的审核中没有发现上述问题。这似乎也意味着,单在用工方面,伟立仍是耐克的合格工厂。
在耐克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耐克认为“我们鼓励合同工厂对这些情况有一定预见,并与我们一起积极解决潜在的过度加班问题,我们可以和工厂合作,重新安排订单,允许延后交货,或者在有限情况下,在严格的监督和报告条件下,允许工作时间短暂超过240小时,在遇到需要额外工作时间的情况时,工厂管理层必须得到耐克预先的许可,证明管理层已经对加班进行了计划,以便尽量减少对工人的影响。”
编辑:段若兰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