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专题>2011专题>十七届六中全会>权威解读
孙志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1-10-19 09:41:23      来源:《时事报告》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三、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央专门成立了由中宣部等17个部门组成的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和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各地也建立了指导和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中央和各地各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了支持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企业发展、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促进影视和动漫产业繁荣发展、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出口、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等政策文件,建立规范文化产业统计制度,成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孙志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1年1月10日,文化部与保监会在京联合举行“保险支持文化产业试点工作启动仪式”,同时,公布了第一批11个文化产业保险试点险种和3家试点保险公司。

(一)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和“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在不断完善配套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广电网络、新闻网站、非时政类报刊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着力培育和重塑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取得实质性成果。截至2011年6月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全国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等领域基本完成全行业转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制590家,非时政类报刊完成转制595家,人民网等10家重点新闻网站完成转制任务,22个省区市实现省内广电传输网络整合。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

孙志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后,形成了新的经营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员工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国有文化资产得到有效盘活,在市场竞争中迸发强大生机和活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创作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建立适应文化企业特点的业务流程、生产营销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创作活力得到极大释放,实现了依靠“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如,北京市儿童艺术剧院转企后,推出《红领巾》、《安徒生》、《迷宫》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儿童剧,演出场次从转企前的100场增加到600多场,总收入从77万元增加到7000万元,人均年收入从2.9万元增长到5.4万元。二是国有资产普遍大幅增值。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加强了成本控制和财务监管,改变了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文化企业的资产、利润和员工收入普遍增长。2011年入选的第三届“文化企业30强”,其平均主营收入、税前利润、净资产都比第一届翻了一番。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转制后,营业收入每年增长10多亿元,2010年达142亿元,总资产接近200亿元,净资产超127亿元,实现了资产、营收、净资产均超百亿元。三是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迅速提高。文化企业普遍加强市场运作,完善营销网络,开发市场需求。国有图书发行系统焕发生机活力,恢复了主渠道作用。天津日报社改革发行体制,组建报刊连锁发行销售网络,不仅结束了10年发行亏损,安置了2000多名下岗职工,还推动《天津日报》以及代理发行的《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走进街头报亭、便利店、社区和高校,变单纯机关和国有单位订阅为订阅与市场零售并举,扩大了党报的社会影响。

(二)推进文化领域资源战略性重组,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日益增强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与联合重组结合起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着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并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促进文化产业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孙志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一是形成一批总资产和总销售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双百亿元”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各地整合成立了46个演艺企业集团,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2010年,全国经批准成立的120家出版集团、报刊集团、发行集团和印刷集团资产总额3234.2亿元、主营收入1785.8亿元,在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领域所占比重分别达73.5%和53.8%,“行业龙头”的地位与作用初步显现。辽宁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公司进行跨地区资本合作,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股权合作协议。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单位整合组建成立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单位联合成立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上市实现融资额42.43亿元,并作为内容运营商与华为公司、中国联通等开展股权和业务合作,共同打造面向全球的数字资源营销服务平台,企业活力迸发,综合实力大大加强,市值超过200亿元。二是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2005年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生产量每年上千部,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每年也达上千种。2010年生产电视剧1.5万集,几年保持世界第一。我国电影业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国产电影年产量由2003年以前的不足100部发展到2010的526部,国内票房从2003年的不足10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超过100亿元,连续六年保持30%以上增长,其中票房过亿元的国产电影10多部,接近亿元大关的有30部,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0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业实现总产出12698亿元、增加值3503亿元,较2009年分别增长19%、13%,其中数字出版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增长31.6%和23.7%,超过全行业增长速度,在各产业类别中位居前茅。据文化部统计,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480亿元,比2009年增长27.8%。三是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以上,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比2004年比重高出近0.4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都超过5%。

(三)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大力推进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强化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活动,条块分割、城乡分离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形成,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动漫游戏、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文化人才、信息、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快速发展,文化产权交易、文化经纪代理、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逐步完善,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通过开展银企合作、融资担保、上市融资等方式实现要素集聚。目前,全国几大银行给文化产业授信融资总额超1000亿元;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加快,全国共有26家上市文化企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逐步成长为A股市场的一个新兴板块,2010年新增的8家上市企业融资104亿元。二是现代流通方式在出版发行、电影发行放映领域广泛应用,广电传输网络发展势头迅猛。新华书店基本实现省内基层店的连锁和配送。城市电影院线达37条,覆盖影院2000家、银幕6500块。22个省区市完成广电传输网络的全省整合,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电视可点播影视节目、收听广播、从事娱乐活动、了解政府政务信息、开展远程教育、支付家庭水电费用等,还可以接入和浏览互联网,实现了由“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三是文化市场准入制度和管理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市场更加健康有序。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得到理顺,实现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由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管理手段转变,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成立了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总规模迅速扩大;中央和江苏、上海、安徽、陕西等省市已设立20多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募集资金300亿元;深圳、上海等地分别成立文化产权交易所,增强了运用经济手段调控文化市场的能力。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普遍看好文化产业,纷纷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在出版物发行、电视剧制作、文艺演出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力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民营演艺业快速发展,全国已有民营文艺院团7000多家,远远超过2000多家的国有院团总量,其中中国旅游演艺第一股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累计演出12000余场,接待观众2800万人,2010年演出1414场,观众超过300万人,主营收入4.45亿元。2010年12月上市融资22亿多元,促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孙志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宋城千古情》大型歌舞剧照

(四)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快速成长

积极推动文化企业走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相结合的产业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文化会展、数字内容、网络文化、手机电视、现代文化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各类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猛,各种新的文化产品形态和文化服务业务层出不穷,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

一是网络文化发展迅猛。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3.11亿人,占网民总数64.2%;2010年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3.7亿元,比2009年增长26.3%,带动电信、IT、媒体广告等相关产业产值631.2亿元。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增长迅速,2011年6月达1.95亿人,占网民总数42.2%,网络文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更多传统文学作家借助互联网发表和传播作品,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热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3.01亿人,占网民总数62.1%,网络视频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获取电影、电视、视频等数字内容的重要媒体,在互联网行业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以手机为平台的新兴媒体如手机报、手机音频、手机视频、手机电视、手机小说、手机网站等使用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已覆盖国内331个城市、用户近1000万户,并已走向国外。二是新兴文化业态迅速发展。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20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5%。取得《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证》的动画制作机构从2005年的35家增长到2010年的200家;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增长了4倍以上,扭转了进口动画片占主导的局面。新兴文化会展业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总成交额和出口交易额再次分别突破千亿元和百亿元大关,与第一届相比都有数倍增长。三是文化休闲旅游业发展迅猛。大型文化主题公园进入迅速扩张期,深圳华侨城在深圳、北京、成都、上海运营的四个欢乐谷2010年游客接待量达1000万人次;深圳华强集团公司在芜湖、重庆、汕头建成3个自主规划设计的大型主题公园,其中芜湖方特欢乐世界接待游客量每年达200万人次。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6年共接待游客13.5亿人次,其中2010年4.3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20%,带动直接就业人数91.2万人、间接就业371.1万人,综合收入超过4000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孙志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坚持“两条腿”走路,在继续大力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文化“走出去”运作方式,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中介机构,大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国际商贸、旅游相结合,加强与境外经营机构的合作,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

一是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比如,安徽出版集团公司运用图书、光盘与电子产品捆绑出口模式,版权输出覆盖50多个国家地区,并成功在俄罗斯开办印刷产业基地,近五年文化服务出口产值年均增幅78%。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近三年在全球80多个国家组织演出、展览达15000余场,海外观众总量超过3000万人次。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公司向美国、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70套“环幕4D影院”系统,每年出口配套影片20余部;开创文化主题公园整体设计理念打包输出的新路子,与伊朗、南非、乌克兰等国合作兴建华强文化科技主题公园,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国。二是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缩小。“十一五”期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560.9亿元美元,相比“十五”增长100%;文化服务出口总额为11.8亿元美元,相比“十五”增长255.6%。图书版权进出口比由2003年的15.4∶1下降为2010年的3∶1;法兰克福书展的版权输出连年攀升,从2005年615种到增长到2010年的2685种。2010年国产游戏产品出口规模比2009年增长116%。三是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央电视台已开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汉语6个国际频道,在14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海外用户超过1.6亿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建成56个境外整频率电台,使用61种语言对外播出。

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顺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顺应了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实践同样昭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引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网络媒体湘江行
湘江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激发文化创作活力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三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最高法推动执行运行机制改革 执行统一管理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