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2006年,中国在全球留下的足迹加深了,世界因此而震撼。从非洲的油田到美国家庭的起居室,再到亚洲的大卖场,世界上几乎每个地方都感受到中国这一年正在发生的蔚为壮观的变化。”这是法新社本月25日就中国影响力所做年终报道中的描述。中国的综合实力在增强,而世界之所以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从很大程度上讲,要归功于中国在过去一年里前所未有的积极外交。这种外交的主动性让世界惊叹,也让很多国家用猜疑和忧虑的目光小心翼翼地关注着中国的一举一动。
全球元首近一半在中国留下足迹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在2006年可谓空前频繁。有非正式统计,过去一年访华的外国元首级贵客,最少有86人。也就是说,在全球的元首里,几乎有近一半曾在今年内在中国留下了足迹。同时,先后有120多个国家与中国进行了外交方面的交往。换言之,联合国约2/3的成员国都与中国进行了对话。
2006年,中国外交出现了集团化的新趋势。5月底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紧接着,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又在上海召开。10月,东盟10国的全部政府首脑联袂访华,一起出席“中国─东盟纪念峰会”。11月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代表齐聚北京。中美12月在北京举行的经济战略对话中,美国派出了包括7名部长级官员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内的豪华代表团。同月,朝核六方会谈又在北京复会。巴基斯坦《每日邮报》评论说:“过去,双边外交是中国处理外交关系的主要方式。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开始在多边环境下参与活动,但是规模、水平和频率不能与该国今年的多边活动相比”。
在今年的集团外交活动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可算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了。据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副会长黄桂芳介绍,与会的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科纳雷曾感慨说,近半个世纪以来,非洲首脑会议领导人的出席率还从没有达到这次北京峰会的水平。尼日尔、厄立特里亚、塞舌尔的元首从不与会,喀麦隆总统比亚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也已经有十几年不参加由53个国家组成的非洲大陆的首脑会议,而加蓬总统邦戈对非洲首脑会议要么不去,要么迟到,可在北京峰会期间他每场活动都提前几分钟到场。
2006年,世界更需要中国了。美国的《外交政策聚焦》杂志12月4日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当美国单边主义在经历最放肆的阶段后,当它像某种高烧疾病那样退烧时,一个新的‘多边时刻’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中国是最可能从中获得政治机会的国家。当联合国需要维和部队时,它越来越倾向于求助中国,中国已成为第13大维和任务贡献者……中国正逐渐成长为一个新的、全球性的、在关键时刻可以把球投在他手中的球员”。文章还称:“中国的外交与10年前相比完全不一样,那时候,北京基本上是在一边看着美国和朝鲜危险地起舞。”
2006年,中国与一些大国的关系明显改善。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刚刚就职就对中国进行了访问。法新社题为“日本新首相在华举行历史性会谈”的文章援引香港岭南大学外交政策专家保罗·哈里斯的话说:“安倍上任后把出访的第一站安排在中国,然后才轮到美国,这显然是为了向中国及周边地区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们日本人重视日中关系,我和新一届日本政府希望同中方一起处理好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
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度,印度主流媒体认为,在两国关系正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战略机遇的关键时期,胡锦涛此访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6年,中国外交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美国《福布斯》杂志7月25日刊文称,在过去的1年半里,中国政府创建了一项重要的文化外交项目,即孔子学院的建立。预计到2010年,全球将设立100所孔子学院,它们是中国软实力中一个强有力的因素。过去几年里,很多国家的社会不仅对美国经济政治利益产生了敌意,也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敌意,中国利用这个契机,将自己描绘成为一个善意的文化大国。2006年还被定为中国的俄罗斯年,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俄罗斯年有助于把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显著成绩引起争议
伴随成绩的往往不只是赞美,中国积极的外交举措无疑会给现有的国际格局带来变化,而这些新变化在世界上引发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猜忌、嫉妒、怀疑与期待交织在一起。
中国与非洲关系的快速发展令很多国家不安。外国媒体2006年在报道中国外交时所用的最多的说法恐怕要算“能源外交”了。欧美媒体把这个词挂在嘴边,其他国家也跟着使用,几乎每篇文章都称中国盯上了非洲的能源,并担心中国“横刀夺爱”。《今日美国报》刊发文章称,这是西方害怕非洲国家感觉“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模式似乎比欧美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更可取”。
面对中国积极的外交举措,很多国家掩饰不住自己的担心和嫉妒。日本一向将东南亚地区视为“自家后院”,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接近自然在日本国内引起了不安。《读卖新闻》10月30日在题为“为资源而援助推动中国外交”的文章中称:“中国正加紧外交努力,把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拉到自己那边……很多年来,日本一直因援助亚非欠发达国家而赢得声誉。中国日益增长的对外援助可能给日本作为国际主要援助国的地位造成打击。”
面对中国外交的成绩,也有一些人持怀疑态度。英国《经济学家》12月19日一篇题为“危险的外交”的文章称:“朝鲜虽在一年的抵制后回到六方会谈,但这不表明中国在这件事上的外交是成功的。朝鲜撕毁了迄今为止做出的所有核协定……现在的迹象是,朝鲜的目的绝非无核化,而是把恼怒的中国推开,期待事情能拖到布什的任期结束。”
对于中国的崛起,一些国家的谨慎态度中更多的是期待。越南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学者范泰国称,“中国崛起为一个超级大国,既给东盟国家带来了忧虑,也给它们带来了希望。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避免且无法阻挡的,东盟国家与中国加强合作能得到好处。”外交部亚洲司区域合作处白天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成果让这个地区的国家和人民受益。纪念峰会期间,老挝总理波松的话颇具代表性。他说:“中国的发展为老挝对外开放提供了舞台,我们为中国的发展感到高耍
采钍芄奈琛!?/font>
中国外交选择了独特的道路
与美国强硬的外交政策相比,中国外交显然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正像美国的《外交政策聚焦》杂志评论的那样:“中国说服朋友、影响敌人的外交政策是现实主义的胜利。不管是在联合国里,还是在与其邻国的关系中,或是与遥远国家建立的新伙伴关系中,中国使用的是安静的外交,尊重主权,通过大量的硬通货来获取准入权和资源。它还没有颐指气使。”哥伦比亚《一周》周刊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多边机构中秉持着第三世界政治力量的视角。”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则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对邻国和友邦来说显得不可抗拒。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1月21日在一篇题为“中国与美国:民主对抗和谐”的文章中称,世界的两极中心已经形成,它们分别是北京和华盛顿。文章说,两国意识形态的差距正在拉大,美国的附加条件是“民主、自由、人权、法治”,而中国看重的是和平、发展和贸易,“不会在乎一国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和经济模式。”
不难看出,很多外国媒体倾向于渲染中国积极外交所产生的对抗效应,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国家的智囊正在学习中国外交的优点。中国外交向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大国外交模式,并成为很多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不可忽视的参照模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外交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俄罗斯《生意人报》12月7日刊登的一篇题为“和平崛起论”的文章对中国外交表示了赞赏,并希望俄罗斯在这方面向中国学习。文章称俄罗斯“为确立国际舞台上的世界大国地位,有意无意地模仿美国的外交战略,从而导致外交冲突不断”,“中国则坚持完全相反的外交战略。中国人自己称之为‘和平崛起’……中国的主要宗旨是不与美国对抗,运用‘非对称’战略达到这一目标……‘和平崛起’战略既提升了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威望,同时也改善了中国在西方的形象。”
美国退休的陆军将军温斯利·克拉克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批评,他说:“现在,我们是超级大国,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规则,以至于20年后我们不去仰中国之鼻息呢?”克拉克认为:“中国的外交攻势正在扩大其全球影响力,而且中国是唯一拥有足够大规模和能量的,能挑战美国全球自由行动的国家。因此,美国必须改变自己的外交政策,变得更加中庸
,特别要加强美国与欧洲的关系,并且支持联合国。”如果美国真的因为中国的外交而朝这个方向改善自己的外交,或许该算作中国外交为世界做出的另一个贡献。
(来源:中华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