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07年两会>文化品牌>文化品牌观点探讨
台湾《远见》杂志: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与硬实力

[ 2007-03-05 14:19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英国在中世纪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哲人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大家都记得他的一句名言:“Knowledge is power”,通常译为“知识是权力”或“知识就是力量”。

在20世纪中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出现了两个新名词:“hardware”与“software”,翻译为“硬件”与“软件”。

或许是受了这个背景的影响,哈佛大学奈伊教授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hard power”与“soft power”的概念。前者是指一国以军事强势来压制对方,完成国家政策目标;后者是指一国以其制度上、文化上、政策上的优越性或道德性,展现其吸引力。

近年来,奈伊教授不断以“软实力”为题发表评论。特别是去年他为《亚洲华尔街日报》撰写的《中国软性实力的崛起》一文,引起各方重视。

奈伊教授指出:硬性实力容易赢得战争;但需要软实力才能获得持久和平。“软实力”当然不是“软弱”,它是实力的形式之一,这种观点与中国“以柔克刚”的说法相互呼应。

“软实力”是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独裁国家的领导人习惯使用威胁或直接命令方式;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则常借助说服力。因此,软性实力的使用是民主政治的主要手段。如果这种领导人具有人格魅力、文化素养、政治主流价值,以及推动具有合法性及道德标竿的政策,那就容易得心应手,创造政绩。

“硬实力”通过军事强迫或经济利诱,可以拥有支配力——改变他人行为的能力;“软实力”通过某些示范行为的吸引力,以拥有吸纳力——左右他人愿望的能力。在现实世界中,二者常相互使用。现任美国国务卿赖斯就说过:弘扬美国的价值不能仅靠剑(硬性实力),还需要靠橄榄枝(软性实力)。

在人类的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是那些拥有“软实力”的伟大人物:莎士比亚、牛顿、贝多芬、莫扎特、爱因斯坦;近代中国则出现了孙中山、胡适、邓小平;他们散发了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芒,他们对后代子孙永远充满了吸引力,他们留下了最珍贵的遗产:文学、音乐、科学、民主思想、改革开放。

1月中旬,笔者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见到了奈伊教授。这位曾经担任过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及肯尼迪政府学院10年院长的学者,对两岸形势如数家珍般地来了一番分析。他说:在当前全球化中,软实力远比硬实力更能服人。布什政府已经从伊拉克战争中尝到苦果。美国应对中东伊斯兰教国家应多展现充满吸引力的软性实力,如高等教育、男女平等、宗教自由、人权尊重。另外,“中国希望赚钱,不希望打仗”是对的策略。中国已开始懂得如何加强软性实力,姚明、功夫电影、孔子研究中心、2008年奥运,都是中国产生吸引力的例子。

(来源: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高希均 2006年08月23日)

(编辑: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