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一群群中国年轻人,走出国门,来到遥远的非洲或者不那么遥远的老挝,从事志愿服务。他们的青春足迹,留在了异域他乡,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本报“第六栏”今天的相关报道,就讲述了其中的一些人与事,其中或有艰辛,但伴随着幸福。那些年轻的志愿者,让人肃然起敬。
年轻人从事志愿服务,固然是一种道德的体现,也是理想精神与信仰的践行,但还有一个价值不能忽视——这些年轻人,在成就自己青春梦想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为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成绩。
“软实力”这个概念,是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的发明。在奈看来,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安排和外交事务等方面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显然,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去援助他人的志愿者精神,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念,因此这种精神容易突破不同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以及意识形态的樊篱,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在中国青年走进非洲、走进东南亚为当地人民热情服务的同时,他们传达了中国青年和人民对世界的爱心,搭建起了彼此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正如此,他们的行为,也凸显出中国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这种价值,恰恰显现出一种“软实力”。
“软实力”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附着于规则、文化等载体之上,但又会透过载体,由内而外地自然流淌。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有或无、强或弱,深刻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程度以及文明发展的状况。
从现实来看,经过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硬实力”大大增强,充分体现在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等方面。而在“软实力”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很值得一提的一个生动例子是,这几年,包括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在内的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过起了“中国年”。显然,国外的“中国年”热,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硬实力”强劲提升之外,受到其他国家人民重视的体现。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方面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些不足,影响着中国整体综合国力的上升,也制约着中国社会继续进步的进程。
中国“软实力”的不足在多个方面体现出来。在经济市场化和文化世俗化大潮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智慧与韵味受到了伤害,而新的价值体系却未能及时建构起来;在制度安排方面,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依旧不够完善,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出现严重危机;在外交领域,在政府外交之外,民间外交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呈现,等等。
中国“软实力”本质上的不足往往会通过表象反映出来。此类的例子随处可见,比如在韩国的电视剧占据着中国荧屏热点时段同时,中国的影视剧在海外却难有太大作为,精深而富有韵味的中国文化自然也难以通过这些载体传播到海外;比如一些中国商人走进海外市场,靠勤劳和精干打开了一片天空,却因对自身“民间大使”的角色认识不清,影响到与当地民众的关系,也就进而影响到自己的事业;比如因为制度安排上的一些“短板”,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现象往往并不鲜见,也就使得中国开放自由的形象受到损伤;还比如,中国至今尚未拥有真正有世界影响力的传播媒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软实力”的提升。为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总体而言,建议不外乎有:加快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进程;对原有的价值观念等制度性文化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转型,提供中国崛起所必需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增强市场游戏规则的透明度和执行力,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市场的公平要义,等等。也有学者从语言的角度,阐释了汉语言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因此,促进汉语的世界教学,也就成为提升“软实力”的努力方向之一。
这些建议都十分中肯而有益。诸多建议既着眼于国际间的关系,也并不忽略一个国家自身的和谐于“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性。中国古人常常说“以德服人”,其中传递出的含义不仅包括与他人交往中的“德”,也涵盖了自身有“德”的外溢影响。当然,宏大的命题总是需要在具体的细节处得到落实。而如我们的青年志愿者在海外奉献,通过对人类普世价值的追求来赢得他人的尊重,便是在细微处着手的最好体现。我们相信,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不仅有益于一个和谐的中国,也有益于一个和谐的世界。(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