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国际意识,自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的国际意识是被侵略战争“打”出来的沉痛教训。即便在文革时代,“心怀祖国、放眼世界”也是每个中国人接触最多的政治原则之一。然而,随着中国以昂扬的发展热情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开始强大之后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内外挑战,国际意识再度成为考验中国人求富求强事业的新问题。
近年来有关中国人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意识的讨论正在我们中间发展。有人提出,中国人应该具有“大国心态”,也有人认为中国人必须树立“强国观念”。这些提法的目的既是为了让我们克服“百年巨变”中老是遭受西方奴役和侵略而积淀起来的历史悲情,同时,也是为了让国人在中国的崛起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避免老是有受别的大国“包围”、“围堵”的强烈的不安全感。笔者认为,这些提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无论是树立“大国心态”还是培植“强国观念”,最重要的,不是简单地从中国现有的实力地位出发,而是必须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发展的道路选择出发,全面和深刻地构建21世纪的中国必须具有的健康、自信和宽广的“国际意识”。
“国际意识”说到底,不是我们简单的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而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准确和全面地定位与把握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观念、原则和信仰。自世界形成统一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市场之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回避建立和发展正确的国际意识问题,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自闭于周边、区域以及世界而独立地生存和发展。培养和建立国际意识,是国际关系对民族国家最直接、最起码的要求。无法拥有强大而又健康的国际意识,任何国家的发展道路选择和对国际机遇的把握都将出现严重的挫折。良好的国际意识,是一个国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利益观的综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国际意识不断地调整和变化。从谋求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到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从抓住“战略机遇期”到争取建立“和谐世界”,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基调不断地适应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变得越来越务实、自信和具有建设性。这个过程中,中国人的国际意识也在不断地走向积极和理性,从最开始的“走出国门”,到随后的“走向世界”;从“融入国际社会”到中国的“和平崛起”,事实上,中国人的国际意识的主流一直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中国崛起过程中我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不断改善和提高的基本原因。和改革开放以前的时代相比,今天中国人的国际意识已经抛弃了传统意识形态主导的教条性的原则,摈弃了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各种羁绊,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和拥抱世界,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发展不可动摇的选择,并成为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日常生活、工作和事业的一部分。“留学热”、“对外投资热”、以及“国际时事热”,就是一个国际化了的中国的生动写照。
然而,中国人的国际意识还依然处在一个需要不断自我调试的过程中。我们究竟怎么来看待今天的世界?中国的外在环境究竟是有利于我们的经济建设还是不利于我们的民族复兴?未来的中国究竟应该去承担什么样的世界和区域的角色?中国的强大究竟意味着什么?大国关系到底应该如何去分析和定位?这些问题,中国人之间的争论依然热烈。
事实上,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并不强求人民的国际意识只能有一种声音,但开放和多元的社会要求有主流的声音,要求体现民族睿智与信念的总体认识和把握。为此,中国人的国际意识必须在争论中去不断地思考和发展对以下问题的回答:
一是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的关系问题。显然,一个正确的国际意识必须是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的统一。
二是中国的强大与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内在联系问题。中国的强大是所有中国人的追求,但强大的中国毕竟只是手段,中国的强大必须有助于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福祉,有利于世界的合作、稳定与繁荣。
三是国际意识中“向后看”与“向前看”的位置问题。中国的崛起必须能够持续,应该能够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这就要求中国的发展必须能够代表世界政治的未来,在不忘记历史的同时努力地“向前看”。这将是崛起中的中国能够影响世界的最好方式。
四是国际意识中的“自我”与“他人”的角色定位问题。国际关系中“自我”与“他人”在观念和政策领域内的双重标准随处可见。然而,正确的国际意识应该尽可能地“推己及人”,或者“推人及己”。
(中国日报网站特约评论员 朱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