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天津
|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探月工程离不开天津力量 2009-05-11 09:31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嫦娥1号”所用的高能源特殊电池一直是由天津十八所研制并生产的。天津人在探月工程中的功劳,将在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5月7日下午在南开大学作题为《空间探测和中国月球探测》的报告时表示。 据天津城市快报消息,7日下午在南开大学伯苓楼,被誉为“嫦娥之父”的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做了两个小时的报告,内容是关于“空间探测和中国月球探测”的。这位精神矍铄的七旬老人用坦诚、生动的语言,让这一艰深的科学话题变得通俗易懂,带领现场听众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太空遨游”。 欧阳自远表示未来几年内,我国将陆续发射“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探测器,完成“绕、落、回”的“三步走”探月任务,为最终实现载人登月打下基础。而在今后一系列的探月工作中,天津这座飞速崛起的航空航天城,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介绍到,未来将发射的“嫦娥三号”探测器,进行月夜生存所必需的‘原子能温差电池’,将由位于天津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研制生产。而在滨海新区研发生产的新一代大推力火箭‘长征五号’,将大大提升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它将承担起今后探月探测器的运载任务。” 将携带世界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嫦娥三号”,将实施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同时,创下多项第—。它将不再进行绕地飞行,而是直接飞抵月球,随即在超高真空状态下的月球表面首次实现软着陆。接下来的月面巡察中,从路线的选择、跨越障碍等繁杂工作都将交给“机器人”完成,首次实现人工智能全自主导航。此外,“嫦娥三号”还将在摄氏零下180度的严寒下,度过黑夜,实现首次月夜生存。 “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是中国走向深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新壮举,也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通力合作的重大系统工程。其中凝聚着众多天津科技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智慧。天津市多家军工单位参与了“嫦娥一号”工程的研制和配套任务。 中电科技集团第十八所承担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电源系统的研制生产。近三年多的时间里,十八所“嫦娥一号”卫星电源研制工程组结合探月卫星的工作环境、运行轨道、月蚀工况和温度特性等,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设计,开展了多个专项试验进行验证,以确保电源系统满足探月卫星的轨道工况需求。 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研制的卫星空间桁架结构用三维纺织复合材料整体连接件应用在“嫦娥一号”卫星上。这项研究成果曾获得2006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由于卫星距地远、操控难,空间环境恶劣,要求卫星的各零部件必须具有极好的性能和可靠性。这种材料重量轻、质量可靠,稳定性能好,而它又是一个有着非常复杂结构的制件。因此,研究和制造难度大,国外没有资料可以借鉴,整个研制过程前后整整用了近4年的时间。 另外,在全国参与“嫦娥计划”工程的配套单位中,天津市中船重工集团第707所、中石化润滑油天津分公司、天津大学等多家单位以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优质的产品质量承担着“嫦娥计划”工程多项科研、生产任务,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做出了重大贡献。 欧阳院士介绍说,人类的航天活动可以分为卫星应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个方面。在卫星应用上,中国起步较早,也发射了许多类型的应用卫星。在载人航天上,中国已经成功的发射了三艘载人飞船,把六人送进太空并安全返回,同时实现了中国的首次太空行走。而嫦娥工程则是我国进行深空探测的重要一步。并且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圆满地完成了探测任务,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数据,为我国进一步研究月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报告会是由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科技传播发展基金委员会、南开大学联合主办的。 编辑:邓京荆 来源: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记者 李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