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双边合作必不可少,但二者更需要做的,是克服误解。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17日评论版头条文章:
中东和西非的革命与变革,日本的灾难性地震、海啸与核危机,因欧元区债务危机而陷入瘫痪的欧盟领导力,还有金正日的突然去世,这些都只是导致去年全球政治经济不稳定的一部分动荡事件。
相比之下,中美之间的双边关系却是相对稳定的,并越来越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2011年,为改善中美关系作出贡献的因素有三:相互承诺,多功能机制,以及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
第一,在双边关系多舛的2010年之后,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都强调各自承诺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且中美两国应该并肩应对共同的困难。
第二,双方越来越多的建立起政策沟通、政策协调和执行职能的机制,巩固了中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承诺。多项推进建立中美合作关系的新举措被付诸实施,其中包括人文交流中的高级别磋商、中美省州长论坛、战略与安全对话,以及在年度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亚太地区事务磋商。除了频繁的非正式互访和高级官员研讨会,两国还建立了60多个具有极高制度化水平的双边合作机制,这些机制加强了两国关系的可预测性,并有助于巩固中美两国的关系。中美双边关系的实质,在本质上,不是依照两国领导人口头协议,而是遵循着两国的行动路线图而定,而那些双边机制已经为其提供了显著能力。
第三,也许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不断增长的跨太平洋相互依赖和全球治理的新议程,充当着中美两国双边关系的“镇流器”作用。尽管两国间有诸多贸易纠纷,但随着经济相互依存,双边关系已经稳步加深,这从日益增长的双边贸易额和投资量、共生的金融关系、或是两个国家都在进行的经济转型中都能表现出来。这种相互依赖正在全面性的增长。今天,没有中美之间真正的合作,解决任何全球问题若不是毫无可能,也将是举步维艰。全球治理已经让双边合作变得不可或缺,并且也扩大了潜在合作的领域。
虽然这些来自相互依存和全球治理的驱动力为中美的双边关系塑造出了积极的模式,并且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也会继续推进双方关系的发展,但中美仍需要彼此一致的努力和谨慎的战略规划。以上这三种因素是否能、以及如何能在2012年发挥其功能,将最有可能受到以下两种变量的影响。
第一个变量是即将进行的美国总统选举,目前因消费疲软、惊人的结构性失业,以及岌岌可危的政府债务,经济复苏将比预期的更长、更缓慢、更脆弱。这个经济问题产生的政治后果已经卷入了中美的双边关系中。根据最近的几项民意调查显示,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中国对美国经济构成威胁。可以预见,“抨击中国”会成为总统候选人广泛运用的竞选策略。中国政府是否该继续对选举年的“竞选辞令”置若罔闻?中美的双边关系是否会在美国即将到来的大选中变得脆弱无力?如何妥善处理总统选举和金融危机对中美双方所造成的影响,将是一场对中美两国政府智慧的考验。
中国现在所处的经济形态要比美国好得多。但在双方寻求增加和创造就业机会时,全球经济下滑的压力会导致中美面临相似的来自经济转型的挑战。
第二个变量是在中美双方对彼此战略意图的感知所产生的差距。许多美国人对中国在十年之内GDP将超过美国的前景有了越来越深的忧虑。很多美国的主流战略家们最近都危言耸听,声称美国必须在众多中美利益相对立的领域里对中国比以前更加强硬。这种感知在中国也有反映,中国许多主流的战略家和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转移解读为遏制中国的企图。有个好消息是,美国政府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有利。美国副总统拜登最近表示:“一个成功的中国可以让美国更加繁荣,而不是衰落。”
然而,中美双方对彼此意图的感知仍然是今后造成双边关系困扰的一个原因。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2-01/17/content_14457760.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陈东晓 编辑 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