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13日报道:陕西省安塞县是国家民俗产业基地,这项产业成为地方发展的双刃剑。
安塞腰鼓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几乎当地的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腰鼓队伍。由于长达二十年的退耕还林计划的施行,山坡和山顶上现在布满了树丛,腰鼓队们正在渐渐丧失他们传统的表演场地。
环境的改善、生活习惯的变迁及快速发展的经济都在影响着这个区域的文化传统。
延安,由于其偏远的地理位置及落后的交通条件,当地的民间艺术和习俗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例如陕北民谣、剪纸艺术、做面人及腰鼓表演。
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庞辉称,在全市的13个区县共发现了104项文化遗产。
时至今日,近三万多首民谣在当地依旧广受欢迎,成千上万的人们还能够演唱这些民谣和制作剪纸。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给当地两位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的称号,同时6位当地的艺术家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称号。
在延安市所属的各区县中,安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得最为完善的一个。延安市政府致力将安塞建成为国家民俗产业的一个示范基地。
直到九十年代早期,延安都是陕西省最欠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2000年,延安的人均GDP开始在陕西省处于领先地位,这主要是归功于当地的石油和煤炭产值。2010年,延安的人均GDP达到了每年4万元(6300美元),超过了许多主要的大城市。
“很多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年,都搬到了城市里。相对于观看传统的民谣和戏曲表演,年轻人当然更偏向于现代的电视节目和网络。”安塞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屈永峰说,“我们的一些民俗艺术正在渐渐失去它的受众群体。”
王西安,安塞当地的剪纸大师之一,她的作品以前主要是在节日时用来装饰窑洞的窗户的。
“我把我的剪纸作品送给邻居们,他们一般会回报我一碗炖肉、一颗白菜或是几根黄瓜。”她说道,“但现在我的作品主要是给外来的人,现在很少有人还住在窑洞了。”
大部分的民间艺术大师已经年纪甚高。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之一、89岁的高金爱老人在2010年过世。“这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遗憾,”安塞文化局副局长刘占明刘占明说道,“我们现在正试图申报王西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剪纸的继承人,但国家的审批工作要持续至少两年。”
延安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十分重视,并且希望把采矿和能源产业的收入投入到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上。
屈永峰称安塞政府将投入100万人民币用于奖励从2006年以来在各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获奖的民间艺人。
取得国家级比赛冠军的艺人将获得8000元的奖励,省级比赛的冠军将获得6000元奖励。
从2003年起,安塞政府将安塞的四项主要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剪纸以及由壁画和剪纸演变而来的农民画和安塞民谣,写入了当地的中小学文体课程表中。在2008年,这项举措被扩展到了延安所有的中小学中。
“我们希望通过这项举措,能把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下一代身上。”安塞县第二小学校长王金玲说道。
刘占明说,每年七月,安塞艺术馆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剪纸爱好者们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剪纸培训课程。
“为期一周或两周的课程不仅将对40到50名学员进行剪纸的培训,也将传授他们有关农民画的内容。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回去后都成为了专业的民间艺人。”
陈海莉、陈莲莲、杜环和郭搬转(音译)都参与了这次培训,她们都不到30岁,今年早些时候她们在市区主要街道的一座住宅楼中开设了一家剪纸和农民画工作室。
她们四个都来自附近的农村,并且从小就学习剪纸。她们曾在剪纸和农民画比赛中多次获奖并深爱着这项艺术。
她们的小型剪纸作品集卖价200元,大幅的剪纸作品也是200元,一幅农民画的价格在500到600元不等。
我们能够负担起一万元一年的房租,陈海丽说道。
作为安塞腰鼓队的主教练,刘占明和他的40余位鼓手曾到美国、秘鲁、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泰国表演。“我们的所有队员都来自农村,并且大多是中青年,他们既有很好的体力又有很丰富的经验。”
73岁的曹怀荣是中国唯一的一位安塞腰鼓国家级传承人,他在8岁的时候曾经为毛泽东主席表演,在2006年又为胡锦涛主席演出。尽管以他的年纪已经不能够再出国或进行表演,但他还是能够教授他的10个孙子和6个孙女超过30种的舞蹈编排。对此,国家给予他每年8000元的奖励。(作者系中国日报副总编辑 康兵、记者 陈亮 马烈 编辑 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