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政|财经|评论|特稿|社会|媒体拓展|
  精彩推荐 伊朗威胁以15万枚导弹报复军事打击|英国威廉王子驾直升机参与失事货轮救援|偷铜贼太猖獗 英国警方启用“幽灵列车”追查|
中国日报精选>特稿
一位美国人在中国的65年“主妇”人生
2011-11-29 06:00:03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1月29日报道:

核心提示:六十五年来,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吴雪莉(Shirley Wood)在中国一直过着普通家庭主妇的生活。

六十五年前,吴雪莉(Shirley Wood)跟随她的中国丈夫踏上了这片国土,当起了一名中国式家庭主妇,也就此开始了一场人生的大冒险。

平静的家庭生活原本不太可能成为什么激动人心的人生舞台,然而,她身上相对“异域”的文化背景却奇迹般使之变成了可能。

这位满头白发、如今已八十六岁的美国妇女,在古城开封一条旧胡同里的两层小楼家中,过着与当地人完全无异的生活,这在当年,即使是现在,都是少见的。

“总的来说,我在中国的家庭主妇生活让我更好地了解了这个国家,”吴雪莉如是说。同时,她也在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中学了一口流利甚至带着浓郁开封口音的中国话。

“我的家在开封。这里的生活很方便、很舒适,”她说。

据吴雪莉讲,尽管开封已经很现代化了,这个城市仍保留了其传统的魅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这里的邻里关系。

“在这里,如果你在一条街上住上一段时间,你就已经是他们的‘老大姐’、‘老邻居’了,”吴雪莉笑着说。“这也是我喜欢中国的原因。你在这儿从不感到孤单,因为人们总是很友善。”

退休后,她有时间常常跟邻居们聊聊天。

然而,几十年下来,除了照顾好自己的家庭、与邻居们成了好朋友,吴雪莉所做的还远不止这些。从五十年代开始,她就向国外的报纸和出版社投稿,向西方介绍中国。她于1958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说《中国的一条街》(A Street in China),这本书被其出版商英国伦敦出版社描述为“由一位在中国过着家庭主妇和母亲的生活的美国人所描述的一副共产主义中国的日常生活画面”。

此外,吴雪莉在翻译方面的成就也使她在1988年被中共中央编译局邀请参与翻译七届人大七次会议总理和副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翻译报告可比文学翻译枯燥得多,”吴雪莉说。“有很多的政治术语。那些词句在中文里听起来很好,但是翻译成英语就觉得拗口了。”

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来翻译一些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词就更不容易了。她为此绞尽脑汁,也颇有收获,最后她对某些词的表达还成了“国际标准”。

然而,吴雪莉最大的热情仍是在教育上。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也让她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多次转型。

多年下来,吴雪莉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学生与老师间的亲近关系。

她说:“在这儿,老师就是学生们出门在外时的父母,同时学生们也非常关心老师。”

吴雪莉记得,她刚开始当老师那些年,学习条件很艰苦,她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农村,都没有学过外语。当时作为英语口语教师,吴雪莉曾尝试各种办法让她的课堂变得有吸引力,譬如玩游戏,讲故事,或者是当时来说少有的课外活动。

“大跃进”时期,吴雪莉每学期都会有一段时间带着学生到农村地区挖水沟,割小麦、种小麦,这段经历让她印象深刻。

“每到休息和吃饭的时候,就是我们说点英语的最好机会,然后我就会开始跟他们讲故事,”吴雪莉说。

据她回忆,当她带着三个孩子刚来到丈夫所在的开封时,生活并不轻松。其时丈夫在开封郊外的一所大学教书,他们须在泥土路上走上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城门口,而来开封之前,吴雪莉一家曾在西安附近和上海住了几年。

吴雪莉说:“对一个家庭主妇而言,最大的不同总是跟厨房有关。”

他们在郊区的房子没有自来水,因此,需一桶一桶往大水缸里装水备用,此外,她得自己和着泥做给煤炉用的蜂窝煤。吴雪莉也不得不承担起家里大部分的针线活,因为那时市场上成衣很少,尤其是孩子们的衣服。

“那时候,中国人对于生活标准的理念更简单,即使再不方便,人们也总能够将就着过好自己的生活,”吴雪莉回忆说。

像平日一样,这位老太太安祥地坐在小小的客厅里,任小曾孙绕膝转,享受着天伦之乐。周围靠墙的书柜上散立着的,是她的全家福和她年轻时以来的一些照片,它们似乎穿越时空而来,生动地诉说起这位老人过去的故事。

七十年代,吴雪莉说服自己的母亲也来到中国与她一起生活。现在,她的六个孩子中有五个已移居到了美国,吴雪莉也会隔三两年就去看望一下孩子和亲戚们,并住上两个月。

吴雪莉出生在美国阿肯萨斯州,二十岁时与当时留学美国的年轻兽科医生相恋并结婚,一年后随丈夫来到中国。

吴雪莉早在十三岁时就读过一本关于中国的儿童读物,讲的是20世纪二十年代重庆的一个小男孩的历险故事。而她惊讶地发现,亲眼所见的中国与她之前听过和在书中读过的大不相同。

“我还想着中国人大概都穿着五颜六色的花衣服呢,结果却全是土蓝和黑色,”吴雪莉说着笑起来。

1949年,过了几年战争岁月和辗转颠簸后,住在上海的吴雪莉成了少数亲历新中国建立的外国人之一,这回忆仍令她激动。

“那时候裁缝店里都忙着做五星红旗,有些人甚至弄不明白五颗星的确切位置,但大家只要有缝纫机的都忙着做国旗,常常到深夜,”吴雪莉饶有意味地回忆道。“当时我很担心得不到一面国旗,因为太多人想要了。”

就在开国大典的前夕,她终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那面五星红旗,那是她花了五角钱从负责定做国旗的街道妇女办要到的。从此,吴雪莉对其视若家珍,每到国庆,总不忘拿出来挂上。

“它也应该有出来晒晒太阳的时候,”吴雪莉笑着说。“它也已经有六十多岁啦!”

1975年,周总理亲自签发的一个指示文件终于让吴雪莉成了这个自己所见证过它诞生的国家的一个子民。

“能成为中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我非常开心!在中国生活了那么久后,我再不感到自己是个外人了,”吴雪莉说。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11/29/content_14178273.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刘祥瑞   杨晓楠   编辑   邓睿)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高清实拍:人体受孕过程

精子发育成胎儿过程清晰照:能够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一个精子游向输卵管黏液膜褶内的一个卵子。

>> 详细

论坛
美国边远小镇女孩生活/图
国外的女孩性格开朗泼辣、敢作敢为,呈现出限制级的成熟,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小镇。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