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0月14日报道:如果说吴琴生教授的教学生涯前一阶段是贡献给了中国农业发展研究事业,那么他的第二阶段则是给了非洲和非洲人民。吴琴生如今已在肯尼亚的埃杰顿大学任教了16年,从事农业教学和研究。
1994年,中国政府委托南京农业大学为其找到两个专家以援助非洲农业教育,吴琴生是其中之一。
吴回忆道:“我自己并没有主动报名,而是被学校选上的。他们选择的标准有四个:专业功底扎实、语言能力过硬、身体状况健康以及家庭条件允许,四个条件综合考虑后选出了最佳人选。”
当时吴的两个女儿都已经考入了大学,他说:“所以我很愿意去非洲看看,我想用我自己的专长尽我所能去帮助那里的人民。”
吴琴生的一位同行,同样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刘高琼教授则是1998年第二期援助非洲农业教育项目的专家。
吴认为,肯尼亚地区大部分高原地区的气候温和、雨量还算充沛,是比较适合种植庄稼和园艺植物的;只要采取适当的农业技术,充分利用自然优势,能够当地农民就可以摆脱饥饿与贫困。
吴琴生一直认为埃杰顿大学的农学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运用,于是他们就“把部分教学重点转移到实验经验中,看看能得到什么样的效果。”
他们把温室园艺生产技术引进该地区,并且在埃杰顿大学开设了唯一一门温室管理的课程。
欧姆万苏•托马斯•昂扬顾是吴教授当地的学生,他的论文研究了温室植物生长,这篇论文为他拿到了学位。如今昂扬顾在当地一家农业生产公司工作。
对于他的两位中国老师,昂扬顾赞扬说:“他们都非常的友善和诚实,从不说空话。他们教我务实,这对我现在的工作非常有帮助。”
中国援非农业专家将会增多
吴教授和刘教授是700多名中国援助非洲技术专家中的两位,这些专家已经在包括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赞米比亚等在内的14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多个农业项目中心,目前还在策划多个农业转型技术中心。
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表示,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非洲当地的粮食安全,并且致力于推进非洲农业长期发展。
卢沙野说,“从1960年代以来,我们在30多个非洲国家创立了40多个农业合作中心,包括农业实验中心和试验田。很多合作中心现在还在发挥总用。”
卢沙野说,自从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召开以后,中国承诺将会给非洲援助更多技术研究小组,帮他们创建更多的项目中心,并为非洲培训2000多个农业专家。
长期投入
吴琴生教授认为:“我明白三五年短期的援助项目根本起不了总用,要想帮助非洲的农业发展,我们就需要长时间的投入。”
当该项政府援非项目在2002年结束使命时,吴教授和刘教授都选择留下来继续在非洲从事农业教育和研究。他们还发起了一项埃杰顿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的交流项目研究。埃尔顿大学14个学院部门超过一半的教师们都参加了这个交流项目,有些老师甚至在南京农业大学获得了学位。
埃杰顿大学的教师约瑟夫•伍卢林2006年在南京农大获得了博士学位,他认为中国的农业研究能力很强,近几年就有10篇学文论文登载在如《植物育种》的世界顶级专业杂志上。
刘高琼与一个当地女人结了婚,现在已是两个女孩的父亲。他说,他现在被妻子的部落——卡落基部落族人当成了部落子民,并且与当地人民相处愉快,成了他们的热心朋友。
刘说道:“我常常组织讨论会,解答当地农民的生产困难,我也常常在他们自家的土地上做些实验。最开始,我们和他们在文化上还是有些距离感的,但是当你理解并试着走进他们的文化时,你就会发现它非常迷人。”
该项目第一期使命结束期在1998年,吴琴生原本打算等第一期结束后就回国。可最终他还是留下来了,不幸在2001年的一场车祸中严重受伤。他说:“对当地民众的情感和当地教育事业的热情使我不断把回国的日程从一期项目拖到下一期项目。在这里,我们的使命就是用我们的农业知识去帮助和服务非洲人民。”(中国日报记者 李连星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