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9月27日报道:
题记:摩梭人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延续正在经受考验,《中国日报》记者周娃带您走进永宁乡仅存的纯摩梭人村落。
云南省丽江市永宁乡19岁的摩梭女孩给汝永清这样告诉记者,“我不想找同村的男子作为伴侣,因为按照传统,我们是要‘走婚’的,而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一夫一妻制的婚姻。”
有这样想法的纳西族摩梭年轻人不止她一个,这些年轻人对中国仅存的母系社会传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
摩梭男女并不结婚,平时也不在一起居住。他们之间缔结的关系被称为“走婚”关系,顾名思义就是男方只在女方家里留宿,次日清晨则返回自己母亲家里进行劳作。这就意味着,摩梭男人必须在母亲家里照顾自己姐妹的子女。
永清说,如果她有了孩子,她不喜欢这种舅舅抚育孩子的方式,因为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不能经常见到他们的父亲。对此她还抱怨说,她的兄弟们经常在大城市打工挣钱,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照顾家里的孩子。
尽管永清是家里年龄最小的女性,并且被认为是未来接替她54岁母亲掌管整个大家庭的人选,但是,她坦诚地表示,她更希望拥有一个自己的小家庭。
只有12岁的五斤支玛也表示,自己不想成为家里的“女长老”。她说,“我的妈妈和外婆每天都太累了,因为她们要做所有的农活、家务活,还要纺织。我想去大城市读大学,将来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
对此,云南社科院专家孙大江认为,年轻一代摩梭人对传统提出异议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贫苦艰难的生活让摩梭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想要脱离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时,主流教育和学习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到家乡之外更舒适多彩的生活方式,这对他们来说当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丽江市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会会长曹建平看到的则更多是对摩梭文化延续的挑战:“人是摩梭母系家族的基础,如果人都离开了,那么家族也将灭亡。”
尽管如此,如今也有很多当地人在试图保护自己的文化。
比如阿七独支玛,自1993年以来她就一直纺织和销售摩梭手工围巾,在她的带领下,许多摩梭妇女通过编织围巾挣得了额外的收入补贴家用。她还希望通过建立摩梭手工艺纺织工厂为摩梭妇女带来更多的收入,并以此吸引更多的摩梭女性回归大家庭。
“如果人能够回来,那么我们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就有了希望,”曹建平如是说。
为了帮助阿七独支玛以及更多和她一样的摩梭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相关政府机构与伽蓝集团,日前在云南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摩梭人居住区联合启动了一项创新计划活动,旨在带动少数民族社区的积极参与,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与自然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帮助当地社区建立一个持久的、建立在自身独特文化基础上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模式,以减少贫困,并使摩梭女性慢慢树立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使她们自发保护自己的文化,这样的效果会比单纯政策有效得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副国别主任森本秋绘(Silvia Morimoto)女士说。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组织和个人也积极投身到保护摩梭文化的工作中来。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北京女高中生刘适也。在2010年访问了摩梭社区之后,她开了一家网店,专门帮助销售摩梭传统手纺围巾,以帮助那些摩梭女性。
虽然很多方面都在努力保护摩梭文化,但一些对摩梭文化传承的担忧依旧存在。
“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未来可能消失的结果也许我们无法改变了,”曹建平说道,“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推迟这一时刻的到来。”
尽管如此,森本秋绘女士对摩梭文化的未来还是相当乐观的。
“少数民族的文化是非常丰富且与众不同的。如果他们的文化得到适当的维护和管理,也许能成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迫切需要做的是让人们认识到它们的真正价值,”她补充道。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9/27/content_13797023.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周娃 编译 刘亚文 编辑 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