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9月21日报道:艺术影院在北京日趋火热,但上乘之作的匮乏成为制约艺术影院发展的最大障碍。
一个夏末的晚上,29岁的自由职业者杨大猛出现在北京一座四层楼的屋顶花园里。
同他一块儿的还有另外100人,他们或坐或卧,呷着软饮和葡萄酒,看着大银幕上放映着的德国默片《大都会》。现场有一个三人乐团为这部上世纪20年代的科幻经典影片伴奏。
“一切都是我想象的那样。”杨大猛说。
在屋顶上放映这部经典影片的想法诞生于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作为北京几家正蓬勃发展的艺术影院之一,百老汇电影中心成立于2009年,地点就在同一幢楼的一层。
国内影院上映的多为商业片,而诸如百老汇电影中心的艺术院线则试图向观影者提供不同的选择。尤其是在北京这样一个拥有全国80%的艺术院校、电影工作者以及电影公司的大都市的观众。
《大都会》是“屋顶上的大都会”主题放映会上放映的三部德国默片之一。从8月31日到9月11日,该电影共放映了6次,其中3次在屋顶上放映。
百老汇电影中心市场推广部经理吴靖告诉《中国日报》,屋顶展映每场约100元的电影票都基本售罄。
吴靖从影院开张之日起就一直在那里工作,相对于经理一职,她觉得自己更像策展人。
“目前,我们还在培育国内艺术片市场。要将更多艺术片爱好者带进电影院,我们还需要时间,”吴靖说。
缺乏质量上乘的艺术片困扰着吴靖。
中国每年引进40部左右的外国影片,且在商业院线上映的所有国产和进口影片都需通过电影局的审查。
吴靖从通过审查的影片里选取艺术片。“很遗憾,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她说。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影院主管谢萌也有着同样的担忧。
艺术影院作为非盈利性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一部分,无须获得官方的许可便可择片,但谢萌还是觉得佳作难觅。
“我们不引进外国电影用于商业放映,但进口艺术片还是牵涉到很多手续。”谢萌说有时他们不得不寻求大使馆的帮助。
“另外,至少是到目前为止,国内电影人并没有许多艺术片佳作推出。”
中国电影资料馆的
事业发展部文化交流科科长孙冬梅对此却更显乐观。
电影资料馆是由政府支持的,馆藏三万余部中外影片。
过去的15年来,这里每周放映一到两部外国影片,大部分放映的影片从未进入商业院线。
最近放映的影片包括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和伍迪艾伦的《独家新闻》。
观众只需20元即可在该馆看场电影,而在京城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的电影票通常不止50元。
对此,孙冬梅解释说“我们是学术机构,并不试图赚钱。”
真正让孙和她的同事觉得为难的是挑出那些影迷想看的影片,为此他们不得不经常在微博和网上论坛寻求帮助。
尽管担心因艺术片佳作的匮乏,艺术院线在市场上会难以自立,这些影院的管理者在面对影迷们日益高涨的艺术片观影热情时显得很兴奋。
百老汇电影中心的吴靖特别提到了广受欢迎的青年导演新影像影展。这个影展推介的是一些青年导演早期拍摄的未进入主流院线的作品。
《碧罗雪山》是其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它讲述的是中国西南部傈僳族的故事。
该片对白为傈僳族语言,出演的都是业余演员。《碧罗雪山》遭主流院线冷遇,却自今年4月起,定期在百老汇电影中心的200人影厅放映。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让该片导演刘杰惊讶不已。
在吴靖劝他在百老汇电影中心放映该片之前,刘杰从没想过要将这部电影带进影院。
刘杰说,“我不想让我的电影出现在影院一天就消失不见,这在一般的电影院是常事儿。但百老汇(电影中心)和这儿的观众尊重并珍爱这部电影。我非常感谢影院有魄力放映并理解我的作品。”
目前百老汇电影中心拥有会员约6000人。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影院的谢萌也注意到了不断上升的观影人数。
他说过去电影放映后很少有人在提问互动环节发声,但这一现象在最近几年明显改观,很多人会提出相当专业的问题。
“我们希望能出台一些更开明的政策,这样能进一步推动艺术片的发展,”他说。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9/21/content_13745315.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刘玮 编译 吴颖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