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9月16日报道:人才问题是孔子学院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国家汉办副主任王永利这样告诉《中国日报》记者。
院长和教师是保障孔子学院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王永利在接受记者的专访时说。
“优秀的教师可以让汉语课程更具吸引力,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更容易接受。”
他还说,孔子学院是中外合办,外方院长要对中国有所了解,中方院长和老师也应该多了解外国。
王永利是在全英孔子学院年会结束后接受记者专访的。英国时间9月14日下午,这次年会在伦敦举行,会议以“孔子学院在英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吸引了近170位与会者,其中包括孔子学院在英国各地的院长和老师。
孔子学院自2004年成立以来,在全世界发展得非常迅速。王永利坦言:“发展之快,超出我们的预期。”他透露,截止2011年7月,全球共有103个国家开设了350所孔子学院和430个孔子课堂。
王永利说,中国经济发展,世界关注中国,可是从那里入手去关注是个问题,外国的电视上常有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但通过孔子学院,很多人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孔子学院还组织一些外国的学生和老师去中国,让他们了解中国,改变了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他们会影响更多的人。因此,孔子学院在扩大中国的影响力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看来,王永利认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目前,世界各地还有260多所大学和学院正在等待批准他们希望设立孔子学院的申请。
但王永利同时承认,孔子学院的发展也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可持续性,作为中外合办的孔子学院,外方也要长远考虑,不能只依赖中国,不能一蹴而就;比如说如何确保教学质量,应该让孔子学院的活动、课程更吸引人;比如说汉语的教学法,在中国可能适用,但在不同国家是不是合适,这都需要不断摸索和提高,因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孔子学院去不断调整。
另外,教材也要因地制宜,要本地化。现在,汉办和孔子学院已经有45种语言的教材和工具书,但是不是都能完全适合当地,也有一个过程。
王永利强调:“汉语教师们应该使用新技术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让汉语教学更富有成效。”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也出席了全英孔子学院年会,他在演讲中提到,要保障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确保有支持它发展的持久且雄厚的基础。他还强调“我们绝不应该停止探索能促进孔子学院继续发展的更好途径”。
“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资源共享和最优教学方法的传播是当务之急。训练当地教师也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刘晓明说。
现在,在整个英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共有17所孔子学院和57个孔子课堂。正是孔子学院在英国产生的不俗影响,才使得英国国会议员,下议院财政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奈杰尔·伊文斯这样评价,“孔子中心所造成的影响,不仅在于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和她的历史,更是保证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世界交流的不断增多,全球各地的汉语学习热度和需求也在急速上升。
借鉴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推广本国语言的经验,中国自2004年起,成立了非营利的、旨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的公共机构——孔子学院。
国家汉办,即孔子学院总部,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提供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资源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发展多元文化。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9/16/content_13712056.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张春燕 编译 刘亚文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