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8月25日报道:中国学生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入美国研究生院。上周二(8月16日),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出台的报告显示,今年申请美国研究生院的中国学生人数,同比去年增长了21%,录取人数增长了23%。
据“研究生院行业组织”介绍,这是自2006年以来增长最迅猛的一次,连续第六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国际教育协会称,2009-2010学年,有127628名中国学生入读美国本科和研究生院,相较上学年攀升了近30%。
北京理工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小段就是留美的学生之一。她在校期间,苦学四年,以年级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赢得了三份美国名校发来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她说:“最大的惊喜就是今年收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这所学校每年只录取最优秀的中国学生。”但是,由于斯坦福大学不给予全额奖学金(简称“全额奖”),她最终决定前往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就读5年的博士学位,原因是该校可以为她提供全额奖。此外,提供她全额奖的还有佛罗里达大学。
根据大多数中国留学结构介绍,今年美国名校的申请成功率很高,他们的客户大多手中接到了两个以上的录取通知书。对于这些申请的中国学生来说,学校的选择空间更大了,他们多数能够如愿以偿进入理想的美国大学开始留学生活。
中美加国际留学咨询公司执行董事、高级咨询经理张萌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说:“今年的录取形势喜人,一方面因为学生们的背景都不错,一方面可能是美国真的缺钱了,斯坦福大学都开始大规模地发出无奖学金的博士录取AD了。”
张萌的公司,作为一家在京留学的中介机构,今年为他的客户成功地申请了众多美国名校,诸如斯坦福、弗吉尼亚理工、哥伦比亚、纽约大学等等。他说:“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钱不是问题。美国名校发出无奖学金录取通知书无疑扩大了中国学生的选择,增加了中国学生被录取的机会。”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生小梁也是今年收到了斯坦福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留美学生之一,她成功地申请到了她理想大学的环境工程硕士,她说道:“尽管没有全奖,但学费不是最担忧的问题,能去斯坦福这样的名校读书是我最大的梦想。”
对于中介公司而言,他们最担心的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客户提出高于他们实际能力水平的申请目标。张萌介绍“今年有个浙江大学的本科生小夏找到我们,声明只申请排名前20的美国名校。一开始我们评估半天,才敢接下这个业务。”据他讲,申请到美国名校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全额奖学金的博士学位,难度很大。
幸运的是,基于优秀的个人申请条件和美国大学今年喜人的高录取率形势,小夏成功申请到了美国Cornell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全奖。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慷慨支出,被认为是中国留美学生人数激增的原因。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国际教育协会高级顾问长佩姬·布明道的话称,“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中国父母既有实力,又意愿投资教育。”
“过去几十年,中国教育水平大大提高,使中国学生不仅具备了更强的语言能力,还使他们受到更全面的教育,更好地与其他国家的同龄人竞争。” 隶属于教育部的全国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副会长贺向民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说道。“如今,美国的学生签证政策通常较为宽松,美国大学对中国学生留学也放宽了政策,向各教育阶段的中国学生递出了橄榄枝。”贺向民说。
政府的支持也是原因之一。中国政府资助学生,鼓励更多的学生出国接受教育。自2005年起,中国留学基金委开始设立基金,支持优秀学生赴海外攻读研究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承诺,要加大留学基金委的资金支持力度,并奖励给在外自费留学的优秀的中国学生。
另一个“贸易逆差”
在美国兴起留学热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美国学生也来到中国求学。据全国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的数据显示,在华的美国留学生人数从2005年的10343人跃升至2010年的19668人。
但是,如果把教育交流比作贸易,中国则处于贸易逆差中。在美的中国留学生超过12万,在华的美国留学生还不到2万,即中国每赴美6名学生,美国才来华1名学生。
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不及欧美,是留洋教育上 “逆差”的原因。这主要反映在双方学生选择留学学科上。据教育部报告,对于在美的中国学生,科学、工程、商科是最热门的选择,而对外国在华留学生,中文、人文、中医是最具吸引力的。
此外,也尚存其他一些原因。全国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副秘书长白松来说,语言的问题也是一大障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相对较短,加之有限的英语授课的课程也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幸运的是,中美双方政府都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决心解决这一不平衡现象。奥巴马在2009年访华期间表示,自2010年起,美国会在四年内送10万名学生到中国求学。
此后,便成就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2010年5月正式启动的“十万人计划”。今年4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访美时表示,中国政府将在四年中为美国学生提供1万个奖学金名额。
为了鼓励中国大学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中国有关部门已将外国留学生的比率作为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之一,白松来说道。
留美海归占了海归总体的一大部分,当下中国的IT产业中就有很多,如百度CEO李彦宏、搜狐CEO张朝阳和新浪CEO曹国伟,他们带回了专业技能,也带回了人脉。
美国赴华留学热兴起较晚,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在华美国留学生的“大使效应”已经显现。每年,成千上万对中国一无所知的美国人来到中国,却带回丰富的中国故事回国,与亲友们分享。
莱昂内尔·唐文就是在华留学生之一。2008年,他来到华中师范大学就读广播新闻专业。三年后,他学会了中文,甚至还会一些武汉方言。目前,唐文正在拍摄一部有关在华美国企业家的纪录片,这些企业家们在中国遇到了大量文化差异与交流障碍。
“中国和美国人的做事方式有很大差异,” 唐文说,“但是,差异只是差异而已,并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仅惊讶于中美之间的差异,也会惊讶于中美之间的相似之处。1996年,彼得·海斯勒作为志愿者来到中国,现在已经写了三本关于中国的书籍。他认为,中美人民同样 “务实与不拘小节”、“乐观”、“勤奋”与“爱国心切”。(中国日报记者 陈佳 赵盛楠 郑阳鹏 编辑 吕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