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6月28日言论版文章:亚洲开发银行(ADB)对中国的干旱管理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一套非常灵敏的灾害应对系统,但是没有一套相应的减灾及管理系统。换句话说,在面对气候相关灾害时,中国不会未雨绸缪,只会在灾害发生后去应对。
今年,政府一直在应对两轮延长的干旱期和眼下已经在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造成重大损失的洪涝灾害。长江流域第二轮干旱过后,洪水紧随而来。
在长江流域干旱最严重时,350万人缺水,长江中下游224公里的河道货运被搁浅。随后的雨水对长江流域的人民和焦干的土地来说是及时雨,但是它也导致贵州和湖南省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滑坡。暴雨和洪水造成13个省份受灾,近100人死亡,2.7万房屋受损。
洪水也严重打击了对早稻的生产,其对经济的影响才刚开始评估。2000年的干旱是近年来北部平原地区最严重的干旱, 直接经济损失达470亿元。去年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直接经济损失为14亿元。在2010年6月,27个省份遭洪涝灾害袭击,直接经济损失为1422亿元。
此外,还要加上救济措施的花费以及政府为了使生产正常化所投入的钱,才能对灾害造成的总损失有真正了解。
由于三个人类和生态因素的影响,这样的自然灾害还将继续困扰中国。首先,长江流域由于处于亚热带和温带之间,所以气候很敏感。从1951年到1978年,该地区每两年至少有一次洪水或干旱,或两者都有。干旱常常发生在山区,洪水则往往发生在平原地区。
第二,根据国家气候变化评估,全球变暖将增加该地区洪水和干旱的发生频率。气候变化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对季风的影响,它改变了降水模式。中国南方地区的降水模式已经改变了,导致了南方地区洪涝更多,也导致北方地区的干旱更频繁。
第三,生态恶化导致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恢复力下降,增加了自然灾害的风险。国家林业局对天然湖泊和湿地的第一次大规模调查显示,从1949年开始,1000多个天然湖泊和湿地消失了,130万公顷的湖区被开垦用于农业或城市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的风险越来越大部分原因是泛滥平原被开垦用于农作,导致河里泥沙堆积增多。
干旱和洪水这样的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减少它们造成的损失。大多数地方政府似乎没能把握住预防自然灾害的机会。由于没有一项全面的要求地方政府预防像干旱和洪水这类自然灾害的政策,更加剧了这种局面。
去年,亚洲开发银行完成了两项对中国干旱和洪水管理的调查,调查显示中国的干旱管理策略陷入了被动反应模式。中国的洪水和干旱管理策略类似。它们只被动地应对紧急情况,而不会采取措施去预防它们。
亚洲开发银行对中国洪水管理策略的调查显示,更多的风险评估、常规的监控和早期预警系统可以大大减少反应的时间和成本,从而减少损失和重建的费用。
中国没有一个独立的灾害风险管理机构。相反,风险管理职责被分摊到好几个机构,这些机构通过中央的有力的控制团结在一起。中国如此应对自然灾害,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政策和调配资源去研究灾害周期上。
中国灾害管理的重点应延伸为六步风险管理:早期预警、监测和预报;风险评估;降低风险;减轻影响和应急对策;恢复,评估和应急规划;利益相关者参与和公众教育与宣传。
在干旱和洪涝时期,一套完整的方法对于建立储备,使得生态系统服务运作,以及制定长期计划是十分关键的。亚洲开发银行、水利部以及贵阳市即将联合出版的书,通过最优的基础设施,风险管理,保护生态系统和流域综合管理的“综合方式”探索经济和生态前沿。
在中国,气候变化使得天气模式变得难以捉摸,这样一来将导致更多的干旱和洪水,因此调节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对于适应气候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风险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提供的这类服务包括调节气候和水,防范洪水、干旱这类自然灾害,净化水和空气,回收碳,调节疾病和害虫。
如果中国不集中力量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和影响,干旱和洪涝将越来越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将越大。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06/28/content_12789375.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张庆丰是亚洲开发银行首席水资源专家 Melissa Howell Alipalo是亚洲开发银行顾问 编译 张斯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