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6月18日报道:蒙古总理苏赫巴托尔·巴特包勒德周五接受中国日报独家专访时表示,中国的发展没有对地区和平发展造成“威胁”,相反,为地区发展提供了良机。
中蒙之间拥有长达470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是双方最长的陆地边境线。作为近邻,蒙古希望全方面开发与中国加强双边往来的巨大潜力,巴特包勒德说。
在星期四的会见中,巴特包勒德与温家宝总理签署了关于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两国还签订了涉及教育、贸易、交通、文化等领域的十个协议,被评价为双方关系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作为友好邻邦,我们与中国优势互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与中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巴特包勒德说。
他还说,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中国目前占有蒙古外贸70%的贸易额,并且还有潜力可挖。 据商务部数据,作为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中国与蒙古的双边贸易额2010年达到39亿美元。
中国驻蒙古大使王小龙在周四对媒体说,蒙古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著称,而中国拥有成熟的制造产业,中蒙经济有巨大的互补性。
蒙古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矿产资源出口的大国,而中国则是矿业投资的主要国家,两国有充分的合作利益,巴特包勒德说。
但是,当前相对欠缺的基础设施是一个阻碍与中国经贸往来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希望更多的铁路建设能够刺激两国经贸和旅游往来”,他指出。
作为东北亚地区的成员,蒙古近年来积极参与推动地区合作和一体化进程。2000年,蒙古倡议建立讨论东北亚地区事务的机制。它还是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支持下的大图们江流域发展合作项目(GTI)的成员国。该项目聚集中国、蒙古、韩国、俄罗斯四个东北亚地区重要国家,是探讨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和平稳定事务的多边平台。
巴特包勒德在星期五于清华大学的演讲中称,东北亚地区有地理上的紧密性、丰富的自然资源、贸易交流传统,以及磋商经验,这些带来巨大的合作潜力,使这个地区能够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
但是,他指出,缺少探讨地区安全和合作事务的政治协商机制将成为地区合作进程前进的障碍。
他在采访中称,蒙古很关注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的发展。他认为,中国是维持东北亚地区和平安全的重要力量,中日韩三边合作的顺利进展使得东北亚地区合作多边机制的建立成为可能。
“蒙古对东北亚地区合作的未来抱有很高期望,也希望成为东北亚共同体的活跃成员。”
关于文化交流,包特包勒德说两国拥有文化交流的悠长历史,近年来双边人员往来也大幅增加。他否认了蒙古国内有反华情绪蔓延的传闻,说,的确有一些外国人在蒙古收到抢劫和袭击的报告,但是政府正在努力保护外国公司人员资产的安全。
“我们会继续鼓励人民之间的交流。”他说。
巴特包勒德总理此次访华是他作为总理的第二次到访,上一次是2010年参加博鳌经济论坛。
“蒙古和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战略伙伴关系,这正是我两年前作为外长,为庆祝中蒙建交60周年访问北京时的设想。”他说。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6/18/content_12727541.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马立尧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