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5月9日评论版专栏文章:前一阵子,菜农遭遇蔬菜贱卖,而城镇居民又没看到市场菜价明显下降。在分析这一现象时,专家和政府官员都将问题归因于“物流成本太高”。该成本是指从菜农和城镇居民之间价格变化全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所挣的利润,而不仅仅指的是从农田到市场中途的运输费用。
针对此现象,国家发改委召开商品价格研讨会。中科院研究员汪同三在会上透露:“物流成本占(商品)总价的50-70%”。国家发改委官员、高级经济师吴晓求说,中间商通过渠道来牟利,最后通过层层加价到了餐桌上价格就高了很多。
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在第二天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到了“物流渠道”的问题,同时,他承诺商务部将与农业部共同采取行动以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让农民从农产品的最终价格中获利。
他们的这些话使我想起两年前就同一话题曾写过的一篇专栏,在文中我曾谴责过那些处于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商们,是他们攫取了商品流通过程中产生的最大部分利润。
请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暗示自己多么有先见之明。我想说的是:既然人们早就认识到并指出过这个问题,那么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一直得不到解决呢?
事实上,我不是第一个谴责中间商的人。我09年写的那篇专栏抨击了中间商在农产品价格不断升级的过程中的作用,为了证实我的断言不虚,我查询了官方资料。我发现早在08年的5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三部委就联合对农产品在从田间到市场途中的利润分配进行过调查。调查发现,“总体上,农产品利润在经销和零售环节偏高”。农业部的调查还发现:“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农民徘徊于盈亏之间,加工经销各环节的利润却相对稳定。”
换言之,政府主管部门至少在三年前就已认识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那么当我们今天来讨论价格波动的时候,这个症结怎么依然成为了我们的话题呢?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呢?有关主管部门采取过什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呢?亦或他们压根儿就没采取过任何措施呢?
当然,问题不像一个讨厌的小虫子那样简单,你不喜欢它,随手就可以把它摘除扔掉。首先,市场规律是要遵守的。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里,市场选择,或曰市场竞争,会让物流业、商业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纠正。理论上,制造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环节”数会在市场选择过程中减少到最佳数量。
然而,在现实中,却常常会有许多非市场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重组不断出现变数,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出现,还有那么多非自然的、无法解释的、甚至令人费解的因素参与其中或竭力要参与其中。
如果说政府部门不能或不应干预市场,那么它应该并且能够监督和规范市场游戏的参与者,对一切不轨行为进行打击,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
就农产品流通来说,有许多问题需要政府去寻找答案。例如,在批发领域,是否存在某些既得利益集团实施某种垄断的现象?这些公司有没有通过涉嫌腐败的交易获得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庇护?高速公路的收费是否定得合理?当国际油价攀升之时,一些相关和不相关的行业有没有借此搭车抬高他们自己的商品价格?
要给所有这些问题找出妥善解决方案当然不是一件容易事。也许正因为有种种困难,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商务部长陈德铭在08年3月说,“减少流通成本和流通费用省下来的钱让给农民和消费者,这是我们商务部今后比较长的时间内要做的。”但我真希望这个“比较长的时间”不要太长,因为三年的时间已经不短了。
英文原文请见: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05/09/content_12469286.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专栏作家 刘式南 编译 吕捷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