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26日报道:三月下旬一个炎热的下午,24岁的南部苏丹电视台记者加朗·约翰(Garang John)结束上午的采访任务,回到坐落在苏丹南部首都朱巴市中心、由几间活动板房组成的电视台总部。
约翰走进演播室,重重的拍了拍贴在演播台正面、写着“南部苏丹电视台(Southern Sudan TV)”的台标,说道:
“我们会换掉它!一定的!‘南部(Southern)’表示还是某某的一部分。我们会它换成‘南苏丹电视台(South Sudan TV)’。”
今年7月9日,苏丹南部将正式宣布从苏丹独立,成立南苏丹共和国。而发生在电视台里的这一幕,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民对新国家期盼。
但是变更一个电视台的名字容易,而要建立一个新国家的困难要大得多得多!只剩下不到3个月的时间,苏丹南部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005年1月,位于首都喀土穆的苏丹中央政府和领导苏丹南部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后称‘苏人解’)签署《全面和平协议》,结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两次内战。而六年多以后,苏丹南部依然百废待兴。为了最好的描述苏丹南部的困境,联合国驻当地人道主义协调员丽斯·格兰德(Lise Grande)向记者罗列了一系列“令人恐惧的统计数据”。
苏丹南部的孕产妇死亡率达1/7,是全球最高的;
对于一个15岁的苏丹南部女孩来说,她因为生孩子而死的几率大于她读完书的几率;
超过90%的苏丹南部妇女是文盲。
然而格兰德认为解决饥饿和食物供应无保障的问题才是部政府的“第一要务”和“主要的麻烦”:“联合国粮食计划署2010年总计为400万南苏丹人,相当于其全国一半的人口,提供食物”。
“即使今年丰收要好得多,我们仍然需要为140万人提供食物,”她说道。
解决饥饿问题是“第一要务”
虽然饥饿是如此大的一个问题,一些当地人仍然可以过着奢华的生活。
每天下午,朱巴市区内尼罗河畔的“达·芬奇饭店”总是宾客满座。这里是朱巴、乃至整个苏丹南部最好的饭店,无论国家经济多么的破败,却总能吸引着大量的外国机构的常驻人员和本地富人的光顾。
这座餐厅依河而建,风光旖旎,而且还有乐队表演。餐厅外的停车场内总是停着包括悍马、丰田V8(苏丹南部政府最主要的车型)、霸道等在内的当地豪车。
记者计算了下,假如4个人吃饭,每人点了一份头盘及主菜,再加上几瓶啤酒,一顿饭晚餐消费将近150美金。
而为一顿晚餐花费150美金对于60岁的巴克海特·福尔夏(Bakheit Fursha)来说是一个几乎永远无法企及的奢望。这位退休政府工作人员目前需要靠每个月35.7美金的退休金养活包括妻子、三个儿女在内的一家5人。
正当福尔夏坐在位于朱巴市中心的居民区宫亚(Gonya)自己简陋的茅草屋前和《中国日报》记者聊自己生活的时候,他妻子正蹲在两米开外,在简单的石灶上做全家的晚餐。
她把一把豌豆放在锅里、放水、加调料,然后用木铲慢慢的搅成豌豆泥。锅旁堆着几个干饼,这便是福尔夏全家的晚餐,也是一种南苏丹传统饮食。
“生活条件非常非常差,”福尔夏说道,并称他每月的退休金只够全家人一周的生活。每个月,福尔夏会花3.5美金买一些肉,然后做成肉粥供全家人享用一个星期。剩下的三个多星期便没有肉吃了。剩下的钱买一些面粉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虽然钱不够用,但比较幸运的是福尔夏的岳父在朱巴市郊有一个小农场。所以每当钱花完的时候,福尔夏的妻子便会到农产去取一堆蔬菜回来。
而对于那些没有家人在农场的居民来说,生活就可能会更糟糕。
还是在宫亚,54岁的妇人爱丽丝·克杰(Alice Keje)说她在当地的政府部门工作,月收入能达到105美金。然后她家的生活并不比福尔夏的好,因为克杰有7个孩子要养,其中一个15岁的女儿还带一对两岁的双胞胎儿子。
克杰说她们家每天只吃一餐,每到周末或其他时候有空闲时,她总会出去找一些零工补贴家用。她说自己会去亲朋好友家帮人家刷墙,挣每天十多美金的工钱。
在采访结束时,克杰说她头疼的事情就是“我们一家人都很饿”,并向记者讨要食物和钱。
解决饥饿问题现在也的确是执政党苏人解希望着力解决的。
该党在三月中旬举行的为期一周的“经济改革会议”上呼吁苏丹南部人民改变他们的心态,并称现在是把重心从军事调整到农业的时候了。
“发展农业是苏人解达到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目标和未来融入地区及全球经济的关键手段,”会后一份名为《经济改革计划》的小册子如是说。
其实与包括苏丹北部在内的很多非洲国家相比,苏丹南部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水草资源。但这个饱受战乱摧残的国家目前却要靠从邻国乌干达大量进口蔬菜。
苏丹南部政府新闻发言人、信息与广播部长巴纳巴·马里亚·本杰明(Barnaba Marial Benjamin)博士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我们有丰富的、亟待开发的农业资源。”
“我们有肥沃的土地。茶叶、咖啡、烟草、还有米,都可以在这里种植生长,”他说。
如何丰富经济增长方式?
如果说解决饥饿问题是苏丹南部面临的第一要务,那么如何丰富经济增长方式则会是这个即将诞生的国家为实现发展的必经考验。
饱受两次内战摧残的苏丹南部目前是一块几乎没有基础设施、断水断电、缺医少药、适龄儿童缺少学校就读的地区。
目前苏丹南部98%的政府收入来自石油。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苏丹问题专家丹尼尔·拉奇(Daniel Large)认为苏丹南部必须考虑如何丰富经济发展方式,因为“石油总有枯竭的一天”。
在这样的困难下,拉奇认为发展农业开始不仅仅是解决饥饿问题,也是苏丹南部重组经济、丰富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一步。“未来农业会非常重要,”拉齐说道。
而除了农业,本杰明指出苏丹南部还亟需建设大量基础设施。“我们需要修房子,把桌椅摆好,然后才能建立更多的政府部门和单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面临很大的挑战。”
本杰明还说苏丹南部境内需要修更多更好的路,“把各个州、县、市连接起来”。
要致富、先修路。根据一家外国工程公司的统计,目前整个苏丹南部只有68公里的路铺设了水泥或柏油,全部在朱巴。苏丹南部国土面积相当于法国,由于路况奇差,城际交通基本靠飞机。然后除了首都朱巴国际机场外,在整个苏丹南部都几乎找不到第二条水泥跑道。其他机场有的都只是红土跑道,一到雨季便需要大量的维护工作才能使用。
在首都朱巴,最大的酒店 --- 中国人投资建设经营的“朱巴北京酒店”--- 也只不过是由一排排的活动板房构成。而在物资匮乏的苏丹南部,这家酒店最普通的房间住一晚也要收130美金,还没有热水、每天停几次电。
全朱巴最高的楼也只有6层。哪怕是红灯区那些灯红酒绿的酒吧,也都只是一些由木梁和竹席搭设的帐篷。
这是被战争毁掉的国家;一个没有GDP统计的国家;一个没有失业率统计的国家,因为几乎没有“就业”这个概念。多数老百姓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或者靠援助度日。
如果有钱开一个小服装店,也只不过是在街边搭一个架子挂上几件衣服。
然而本杰明却有理由对未来乐观,因为他坚信苏丹南部是一块“富饶的土地”。
苏丹是撒哈拉地区第三大产油国,目前日均产量为50万桶。当苏丹南部独立之后,整个苏丹将近70%至80%的油田将会被归入苏丹南部领土。
除了石油,本杰明还称苏丹南部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因为尼罗河从这里流过。
“我们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我们可以发展旅游业。记住,苏丹南部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本杰明说。
他说苏丹南部是一开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并欢迎世界各国前来投资。他也向记者确认苏丹南部的经济政策将会是“自由”而“开放”的。
国家安全是重要挑战
但是在苏丹南部经济起飞之前,苏丹南部政府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国家安全,因为其境内还面临着严重的部族冲突、反动武装的威胁、和北苏丹的领土争端等问题。
南苏丹电视台记者加朗·约翰的一家便是冲突的牺牲品。
对于多数同龄人来说,约翰拥有一份基本月薪达800美金的梦寐以求的工作。但是他的生活并没有因为高薪而变得更好。
约翰的父亲,曾经是苏人解的战士,几年前死于他们家乡炯雷(Jonglei)州的一次武装冲突中。
那是2006年1月,当时约翰还是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一所大学电视编导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他爸爸乘坐的军车在炯雷遭到了当地部族武装的袭击。悲剧发生后,约翰不得不回到家乡,因为作为这个大家庭最有本事的男人,当时不到20岁的约翰承担起了照顾母亲和两个姐姐的任务。约翰还有两个哥哥,分别在苏人解当兵和在美国当难民。
约翰说他花了三个月时间走出困境,并说他们全家人都理解父亲的“不辞而别”,认为他是为了苏丹南部的和平而牺牲。
但实现全境和平对于现在苏丹南部来说仿佛也是一个遥远的目标。
在南北苏丹交界处阿卜耶伊,来自南方的丁卡族和北部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密塞里亚族还在继续着持续多年的战争。
在苏丹南部东北方的上尼罗河(Upper Nile)州几乎每天都有武装冲突。在西赤道州(Western Equatorial),苏人解的部队仍然在和当地武装力量斗争。
而据当地媒体报道,在约翰的家乡炯雷州,从苏人解叛变的武装领袖乔治·阿图尔(George Athor)领导的武装力量在二月中旬和政府军的一次战斗造成两百多人死亡,其中多数为无辜百姓。
在谈到安全局势时,约翰说:“我们希望能尽快取得和平和边境安定。”
信心
面临着这样那样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困难,苏丹南不政府也许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来乐观面对未来,那就是大多数老百姓对新国家充满信心。
哪怕忍受着饥饿,居民区宫亚的福尔夏认为苏丹南不独立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克杰同样认为“新政府将会很好而且有能力”。
而对于约翰来说,他的梦想十分宏大。“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开自己的电视台,开全国第一家私人电视台,”约翰自信地说道。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world/2011-04/26/content_12393099.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张海洲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