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14日言论版文章:中国的贫富差距较大,而且很多人以为这一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但情况果真是这样的吗?
“不一定,”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如是说。他表示,低保受惠金额的提高、范围的扩大,最低工资收入门槛的提高以及其他扶贫助困措施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蔡昉的观点已在网上引发激辩,很多网民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还有相当多的证据足以证明财富差距仍在扩大。
蔡昉与网民有一点还是观点一致的:政府已采取措施来切实缩小贫富差距。诚然,中国的基尼系数正在逼近0.5——基尼系数是衡量国民财富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对于这个系数全球范围内认可的红线是0.4,系数0代表国民财富分配公平。但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中国贫富差距还将扩大”是错误的。每个国家的统计数据都有其独有的特点,中国也不例外。因此,正确看待这些数据就尤为重要。
他说,举例来说,国内人口的务工迁徙已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但农民工收入的增加并未在统计数据中得到体现,实际的情况是:2004年以来,农民工的收入已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这个群体的收入之所以在统计数据中漏掉了,是因为在统计收入时,这个人群的收入既未被列入农村人口家庭收入,又未被列入城镇居民家庭收入。
蔡昉表示,国内的劳务市场正在发生变化。“近些年来不断地有新的就业岗位产生,劳动力迁徙的步伐也很快,这些都缩小了收入上的差距。”
他表示,中国居民收入增速较快,人均GDP的增速大约为8%。事实上,在过去30年中,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速差不多。
现今中国的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历经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这表明中国已经达到了经济学上所说的“刘易斯转折点”——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亚瑟·刘易斯的观点,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减少,其工人工资会开始快速上涨。比如中国沿海地区从2003年起就经历了用工荒——2009年局面曾一度发生改变,当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很多工厂生产陷于停滞。
有些专家质疑“刘易斯转折点”是否适用于中国这个仍将农民工当农民对待的国家。不过,蔡昉表示,中国这种现象要归因于其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而“刘易斯转折点”作为一个常规的经济学概念,还是适用于中国的。
蔡昉说,考虑到工资上涨的大势所趋,目前中国的用工荒程度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而且工资上涨的原因是劳动力的供不应求。
此外,务工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也在不断增长,这意味着农民工数量也在增长。第一代农民工中有很多人,一到三十岁就回到农村去了。但现在由于新岗位数量远超过以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留在城市的时间在不断增长。
中国政府推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制造了很多新的就业岗位,而更高水平的薪资能够带动农村务工人员向这些地区转移。
蔡昉反对一味地抱怨贫富差距,他认为当前的任务是找出办法切实缩小差距。“贫富差距是不会自行缩小的。”他表示,缩小收入差距的手段之一,就是推行个税征收办法改革。
去年,全民个人所得税缴税总额只占到政府总税收的6.6%,但个税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政府为顾及中低收入群体,应当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为了弥补随之带来的税收减少,政府可以提高收入阶层的缴税税率。
蔡昉还建议建立工资协商机制,由代表相关行业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工会和企业代表组成。不过这个平台不仅仅用来讨价还价的,而是用来对数据进行科学严肃讨论、分析行业前景,这有助于各方代表拿出更多的办法来缩小收入差距。
在社保方面,中国已经建立了两套制度:一是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关方面计划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扩大到40%的农村人口。
在一些国家,社保是社会福利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论某个公民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中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考虑到目前农村地区的普遍情况,这一养老保险的福利标准可能还是相对较低;但是这样也能扩大覆盖面。
蔡昉表示,国企上缴的利润若能有一定比例用于社保,不失为一件好事。他说,好的进展和迹象这么多,我们怎么能说这个国家收入差距还会继续扩大呢?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04/14/content_12323228.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何伯霖 编译 张陨璧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