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3月22日报道:在遥远而美丽的云南,几个傈僳族人顺着钢索一溜而下,脚下奔腾的河水正发出骇人的声响。看着眼前的场景,从比利时来的23岁背包客赛德
·古林克(Sid Gulinck)并未觉得害怕,反倒是兴奋了起来。
“这可比过桥快多了。而且我觉得这种方式很浪漫。当地人告诉我很多当地的男孩女孩就是在溜索的半途中邂逅并相爱的。”对这样一种另类的过河方式,赛德显出些浪漫的痴迷。
但是,赛德接着说,若非亲眼所见,你一定会好奇当地人为什么不造座桥。赛德振振有词地表示:“而当你见识过溜索的特殊美感并感受到当地人对此的热情后,你才会顿悟:要真正了解一样东西,必须得身临其境。”
带着一种对发展中国家的固有偏见,赛德曾经觉得中国偏远山区的人民一定过着非常不快乐的生活,可当他真正接触过当地的生活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而这也给他自己的生活态度带来一些改变。
“变发达不是让人快乐的唯一办法。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有不完美的地方,但从审美来讲,太完美就没意思了。所以,不要那么拼命,简单地生活,能找到最大的快乐。”赛德如是说。
考虑到赛德不过是经历了个为其两礼拜的旅行,这样的思想顿悟听起来多少有点言过其实。不过,赛德说,他在云南的所见所闻确乎已经对他的生活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现在在北京骑自行车我都会面带微笑。”
还有一个意料之外的收获让赛德感到欣慰。他作为一个外来者造访偏远村落,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一个反思自己传统的机会。
譬如,当他在云南贡山泡温泉的时候,忽然想起曾经在书上读到过当地有男女共浴的习俗,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他于是好奇地向当地人打听,当地人对自己的传统却也是一知半解。而赛德的好奇心却让当地人开始反思起自己消逝的传统和文明来。“人们从不对传统问为什么。我的视角或许能激励他们做一些反思和自省,这或许对传统文化保护有益。”
赛德现在是旅游卫视“有多远走多远”栏目的一名外籍主持人。云南之旅是他在这个节目的首次亮相。跟他一同出镜的还有另外两个老外。他们的任务便是深入到中国的偏远地区,体验不同地方的社会习俗和节日风情。
在云南的这些经历和思考似乎向赛德证明了,他当初选择来中国学习是对的。
现正在中央戏剧学院读编剧的赛德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外人通常会误解他已在中国生活多年。事实是,赛德去年九月份才刚到北京。当然,在他上大三的时候,曾在山东大学做过一年的交换生,这一年对他的中文是个极大的锻炼。
赛德从比利时鲁汶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又读了文化学的研究生。他说,选择来中国是他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我天生就对新鲜刺激的事物感兴趣。别人质疑我在中国活不下去,我却对这里的环境有一种原始的适应能力。所幸,我的父母都很支持我来中国。我父亲对东方文化也很感兴趣,只不过他自己不太爱走动。”
而当回忆起当初决定选择中文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时,赛德觉得那真是一次大胆的抉择。“老实说,我那时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功夫电影。甚至有段时间,我老分不清中国跟日本这两个地方。”
赛德接着说:“但我觉得我跟中国天然有种联系。比如,我以前听到弥漫着中国风情的音乐时,很喜欢那种感觉,这很难用语言描述。”
如今,赛德也很享受在中戏的学习生活。除了一点,他不太喜欢学校过于呆板和程式化的教学方式,他更喜欢更灵活又创造性的表演风格。赛德希望有一天,他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个剧本,并综合东西方的艺术元素,让自己的才华得以在北京舞台上展现。(中国日报记者 韩冰彬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