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3月19日报道:《纽约时报》昨日宣布,将在其拥有3000万月流量并在近日成为同等网络刊物中点阅率最高的网站上启动“付费墙”功能。这一举动早在一年前就开始策划,并被多数的媒体专家认为是创建合理的网络新闻模式不可避免的一步。付费墙将会立刻在加拿大应用并在3月28号全球推广。它将会向每月点阅超过20篇限定的读者征收15美金,不过对从新媒体平台如推特和社交网站而点阅文章的用户将会保持开放。同时保持开放的还有谷歌的链接。对于已经订阅报纸的用户,他们不仅可以完全浏览网站,头条新闻也会继续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保持链接。“和《泰晤士报》完全封锁非订阅用户不同,《纽约时报》的付费墙是‘透风的’”新媒体专家、Business Insider 编辑 Adam Tylor 这样说,“《纽约时报》是允许更多基本的进入,包括很重要的社交媒体的阅读 。所以当他们有大的新闻时,同样会有大的流量。”
其它具有完全付费墙的网站,还包括《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但是金融类出版物常被看做为某些特定领域人的商业必需品,《纽约时报》则与之不同。“对于《纽约时报》来说,想要保持盈利,他们将需要削减差不多40%的费用”Taylor说,“这对他们是可行的,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他们这么做,《纽约时报》就不再是‘纽约时报’了。他们就不得不删减大量的国外及艺术方面的报道,和所有费钱却可以使纽约时报更具风格和意义的元素。所以,他们选择赌一次,相信人们会为了阅读《纽约时报》而付费。”
“网络付费反应了《纽约时报》对于自己报纸本身质量的自信” 上海复旦大学媒体研究教授李良荣说,他认为“《纽约时报》有着强大竞争力的国际影响和最高的阅读量。至少在西方国家每天阅读报纸已经成为一种声望和身份的象征。” 同时,李教授也认为报纸的覆盖面已经很有特色,它并不是将新闻放在大量的网站上,这种特色足以使读者愿意为此支付费用,这也是为什么“它是难以复制的一种模式。”。
但是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系主任俞国明则对此持保留意见。他反驳说,由于报纸常以它的原始性和深度报道而闻名,而缺少大量快速的专业性的信息将会成为收费模式的死穴。“在信息时代,内容已经并不能说服它本身了。微博能在信息共享的神会成长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建立在一个紧密连接的社交网络上。由于人们习惯于免费获取在线信息的事实,从“自由”转向“付费”表示没有对报纸的经营实质的变化,俞补充道。
而去年来自Pew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对于755名美国成人互联网用户进行的调查验证了俞教授的担心。只有18%的受访者购买了数字报纸、杂志或文章。
同时,专家们也认为对新媒体保持开放是一个有回报的策略优惠。“这是有意图的”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数字媒体教授Alan Haburchak说,他认为“有很大一部分纽约时报网上的流量并不是从网站主页而来。如果一个普通读者点击了链接并立即通知需要进行订阅才可以阅读,会使他们感觉是一种粗鲁的使信息货币化的做法。相比较而言,对新媒体转发的开放是一个更温和的途径。”
“这是一个有趣而蓄意的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副主任唐绪军说。他认为,定价制度长期面对平面广告的急剧下降,显示出出版商希望更多的读者为他们带来收入,但他们并不触发因削弱其增长的互联网广告的销售所带来的激烈反应。“他们(报纸)一直在尝试不同的充电模式,并发现这种平衡是首要的。”唐主任说。
而唐主任也承认,甚至作为报纸忠实拥护者的他,并不愿意为此付费。因为“所有纽约时报网站的访问者都可以看到完整的主页。对于只看标题的用户来说(我相信会有很大一部分人),这个每月的费用会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
“其它的一些模式也被讨论过,不过很多出版商已经认识到线上广告并不是真正的答案。”另一方面,俞教授说,虽然不断增长,但是数字广告收入还没有大到足以抵消印刷广告的损失。
Taylor说:“线上广告市场并没有发展到人们的预期,所以广告商们现在转向用更创新的方式去赚钱。”他指出,《时代》杂志极力推广他们付费的产品给Ipad app ,还有流言称《每日邮报》,世界第二大报纸网站也会考虑付费产品。其它的网站像是《哈芬顿邮报》也试图以简单的规模吸引读者。Gawker media 最近重新设计则是为了在网站上做出更多的广告价值。
“很久以来每个人都在想象一个神奇的子弹,一个全新的事物或平台可以使在线新闻盈利。”Haburchak说,“但是能使这个想象实现的原因却是因为它不是那么绝对的。他们将会尝试从人们已经做的事情上赚取收入。他们宣称‘我们并不会让你做任何新的尝试,我们只是转变你的行为。同时希望我们也能从中增加收入。’如果《纽约时报》能证明这个模式的可行性,我不明白它为什么不会成为新闻工业数年来一直寻找的收入模式。”
俞教授相信,这种变化也会使人们对在数字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引起注意,并且会鼓励更多的原创性报道。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3/19/content_12195487.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贺玮 Kelly Chung Dawson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