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2月25日报道:情人节之前,美国一些媒体报道称,现年40岁的旅美华裔女化学家李天乐(音)涉嫌用剧毒金属铊毒死自己的丈夫王晓业(音)。据悉,李、王二人分别毕业于北大和清华这两所中国顶尖级的院校。这一消息在网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李天乐和王晓业的悲剧揭示了海外华人的婚姻问题。尽管他们两人的悲剧只是个特例,但足以引起人们对旅居海外的华人群体婚姻状况的关注。旅居海外的华人家庭,包括我自己的家人,经常说人们很“有趣”。对于在中国的其他家人而言,这些旅居海外的都是成功人士,他们在国外安家,有车有房,几个孩子也因为母亲的严厉管教而经常获得表扬。而对于他们的美国邻居来说,这些华裔夫妇却是介于怪人和疯子之间的人,他们对在后院种菜的兴趣远远超过了给草坪除草。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到底生活得怎么样。其实我想说,他们的生活与一般人无异。
由于经常接触一些中年夫妇,我知道许多中国夫妇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婚姻问题。至于这些问题是什么,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托尔斯泰将其总结为: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或许你会认为这是很普遍的事。但在旅居海外的中国夫妇当中还是有一些特例。同国内的夫妇相比,当婚姻出现问题时,旅居海外的夫妇不易获得支持和帮助。
例如,在国内,夫妇俩打架,女方就会回娘家待些日子,暂时避开自己“邪恶”的丈夫。然后岳父或者岳母对做男方进行“教育”。按照传统,男方通常都会向妻子道歉,软言软语地求她回家。
而做妻子的也为离开老公孩子感到愧疚,所以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于是一切又恢复了正常,故事就此结束,至少在下一次危机出现之前是这样的。这是个听起来有些麻烦的小传统,但它确实管用。
这一传统还有些其它“版本”。有些做丈夫的会像瑞普·凡·温克尔(小说《李伯大梦》的主人公)一样,离开家一阵子再回来,盼着到时候老婆大人能彻底消气儿。有些做妻子的则到闺蜜家去住一阵子。无论哪种情况,夫妇二人的问题总能找到解决之道。黑暗之后是黎明,这样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我们老了,累了,也变豁达了,于是不再大吵大闹。
但对旅居美国的中国夫妇来说,一个小的细节破坏了这一传统。由于中美之间隔着辽阔的太平洋,如果夫妻闹矛盾女方要回娘家,这实在太贵、太复杂、太冒险了。如果夫妻中的一方逃回了父母在中国的家,另一方拒绝帮她(或他)获得回来的签证,那该怎么办呢?
美国的夫妇在关系陷入危机时有他们自己的一套获得支持的机制,婚姻顾问便是其中之一。但我发现中国的夫妇很少向婚姻顾问寻求帮助,来解决他们的婚姻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家丑不可外扬”,这似乎成了中国夫妇们的座右铭。
没有父母、同学或婚姻顾问从中调解,陷于矛盾的夫妇就像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作品《房间》中描写的两个人物:一间房,两个人,沉默和无言的威胁。于是事情开始变得糟糕。起初可能只是点名道姓、互相谩骂,到最后甚至会闹到警察那里去。
更糟糕的是,中国的夫妇还倾向于隐瞒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和《屋顶上的小提琴手》中上了年纪的犹太女人格特一样,在回答“你爱不爱我”这样的问题上存在困难。
我们常说“行动胜于言语”,说话没有如此充满爱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对婚姻中的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却是万万不可的。比如,美国的夫妇就喜欢自说自话,并且常以“亲爱的,我认为我们需要谈一谈”作为开场白。
即便是在结婚以后,许多中国夫妇都对婚姻中存在的问题诉诸猜测。当然,不说出来,能够避免听到一些坏消息,但也有可能加深夫妻双方对彼此的误解,导致相互不信任。婚姻要成功,因素实在太多——对彼此大家庭的责任、爱、感激、经济上的义务、家务劳动、孩子的教育等等。其中,敞开心扉的交流是促使旅居异国他乡的夫妇共度难关的关键。
旅居异国时常会带来巨大的挑战,比如语言障碍、保持合法的居留身份等,这些都是住在当地的人们所不必担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让夫妇双方连结得更加紧密,但也有很多夫妻因为不堪忍受这些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而选择分开。
对那些住在美国且信奉宗教的中国人来说,事情就不同了,因为信教的人认为婚姻是神圣的。此外,解决婚姻矛盾的机制也改变了。牧师取代了警察,成为解决婚姻矛盾的人。
美国夫妇到底是不是更好的榜样?对此我深表怀疑。他们的离婚率不是挺高的吗?许多中国夫妇虽然不离婚,但是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许多问题就像火山熔岩,火山喷发前一直潜藏着,不易被人发觉。大多数情况下,生活会像往常一样继续。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听说某某某的老公跳楼自杀了,后来你又听说有人用金属铊毒害了自己的丈夫。
所以说,亲爱的朋友们啊,我们都应该好好地谈一谈。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2/25/content_12075739.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 Berlin Fang 编译 赵欣莹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