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22日报道:19岁的农民工小赵不辞辛苦地来到北京西南边的一家照相馆,换上他的新夹克,小赵花了15元,在伦敦大本钟的幕布前照了一张相。
小赵自己没有电脑或者相机,而这家照相馆可以帮助他上传照片到博客上,所以这是小赵唯一和自己在外地打工或者老家的朋友在网上交流的渠道。
“我没有钱到国外旅行。我最喜欢的球队是切尔西,所以我选择了球队所在地伦敦的标志性建筑大本钟作为拍摄背景。”小赵说。
“我有QQ和博客,但是像我们这样的打工的人的手机一般都没有照相或者连接网络的功能。”
小赵来的这家照相馆装修非常简单,所有的设备就只有一台电脑和一架照相机。
店主沈泉威(音译)说:“我们有上千种背景幕布可供选择。”
在中国的其它城市,像这样的照相馆在市中心农民工聚集的地方非常常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周葆华说,上传照片的服务曾经只是照相馆的一个附带服务,但是现在正在渐渐变成主要的服务项目。
“农民工对于网上交流的需要进一步促进了这项服务的成熟。”周葆华说。
周葆华正在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使用网络的情况进行调查。他走访了在上海和苏州12个工厂和工地里工作的842名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民工,发现其中有75%的人有使用网络的习惯,并且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有QQ账号或者自己的博客。
20岁的王雯婷(音译)在上海的一个药品库房工作,月薪2000元左右。三年前她第一次接触网络,现在,每天10个小时的工作之余,她通常会在网络浏览4个小时。
她喜欢玩网络游戏,在线看电影,下载歌曲,在网上交新朋友,还有搜索更好的工作机会。
“相比逛街,上网要有意思多了。在上海我没有什么亲戚朋友,所以我更宁愿上网。”王雯婷说。
“低收入,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和其他人相对疏离的生活环境,让这些在大城市追寻梦想的农民工们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周葆华说。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邱林川在和周葆华一起合作有关农民工使用网络情况的调查。他说有电脑的农民工不到20%,对于这些经常需要在不同城市流动的农民工,电脑携带并不是很方便。所以这些提供照片上传服务的照相馆给这些农民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和亲戚朋友在网上沟通的渠道,周葆华补充说。
对于中国2.3亿的农民工,邱林川认为他们提供一个工作之余的娱乐渠道是很重要的。
深圳的小小草是一家为农民工免费提供电影和阅读室、劳动法培训以及招聘需求的机构。
这家成立于2003年,由香港乐施会提供资助,由农民工自己成立的机构已经拥有了60名注册会员。
21岁的王宝丽(音译)已经在小小草工作了一年。她曾经在厦门一家手机生产工厂的 流水线上工作,月薪1600元。
“虽然我现在每个月也只能赚2000元,但是我可以帮助和我一样的农民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她已经组织了机场歌唱比赛、户外郊游的活动,还有几期吉他课程。
一些提供上网服务的咖啡吧已经开设在广东一些城市的工厂附近,比如广州、深圳和珠海。
广东省政府也正在建议建立一些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网站,提供一些文化和娱乐方面的信息,希望这些网站可以使农民工和周围的城市有更多的联系,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归属感。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12/22/content_11736941.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编译 郭书含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