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20日报道:丰收是繁荣的前提条件。过去七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持续增长,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撑。
毫无疑问,丰收的原因有很多:好的气候条件、先进的技术等等。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政府的重农政策。
从2003年开始,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农业问题的文件,把重农主义当作一项指导政策。从那时起,制定了很多相关政策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006年,中国不仅彻底废除了有近2600年历史的农业税,而且增加了对农业的投资和补助,以激励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以使农民不会因为降价而受损失。政府还提供引进先进技术的咨询服务。
这些政策从两方面促进了粮食生产的持续丰收。一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提高了农民的增产能力。
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是农民积极性提高的无声证明。2003到2009年间,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和结构调整,中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1.4亿亩,增幅近 10%。
农民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的现代化。对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加速了这一进程。2003到2009年间,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了12%,超过了种植面积的增长幅度。
此外,现代科技的引进扩大了一些高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有助于结构调整。在上述6年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30%,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12%,二者种植面积的增加对粮食的丰收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通过这种结构的调整,更好地利用了耕地,也获得了收入的增加。
我们不应该忘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耕地一直在减少,而且未来,这种趋势仍会继续。这对农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与此同时,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包括材料和劳动力也在上升。更糟糕的是,这段时间,中国遭受了几次严重的自然灾害,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中央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应对所有这些挑战。为了来保证人们足够的粮食供给,中央政府制定了18亿亩耕地底线,及提高农民收入的刺激方案。还采取了有效措施来抗击自然灾害。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中国的农业取得的成绩是不可思议的、值得称赞的。但是,未来仍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这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越来越多的土地将被用来建设铁路和住房。
水资源的短缺也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北方地区,地下水正慢慢枯竭。这也可能制约农业的发展。
此外,农业生产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生产粮食带来的收益不多,如何刺激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将是未来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同时,粮食生产已经达到了高水平,进一步提高产量也很难。
其后果是,中国已经成为农产品的净进口国,贸易逆差接近200亿美元。仅2009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4255万吨,占世界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是国内生产量的三倍。如果用国内土地来生产这些大豆的话,需要3.5亿亩耕地,相当于全国总耕地的15%。
今年前三个季度,大豆的进口仍在持续增长,棉花、食用油的进口也呈增长的态势。所有的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中国要满足国内农产品需求的压力仍然巨大。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最关键的援助来自政府。政府需要加大在科技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这样在解决农业问题上会有更多指导,取得更好的成果。
面对困难和挑战,中国农业在过去七年取得的成功多亏重农政策。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更多的类似政策。政府应该加紧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资助,使农业成为令人钦佩的职业。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0-12/21/content_11731231.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 编译 张斯 编辑 潘忠明)